缅怀祖父吴禄贞
至此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回忆我们的父辈对我们的教导,以及从有关辛亥革命的史迹中获知,辛亥民主革命烈士,爱国将领吴禄贞,是我们的祖父。他于1880年出生于湖北云梦吴家台子。自幼随曾祖父读书,天资敏悟,勤奋好学。八、九岁下笔能文,稍长酷爱诗词,尤其爱读岳飞的“满江红”。且喜舞剑弄棒,练武健身。后来,不幸曾祖父去世,家境凋落贫寒。15岁外出当童工,其时有工头侮辱女工,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将工头痛打一顿,愤而离去。幸逢湖广总督招募新兵,祖父前去应试,投考武备学堂。当时他还未满十六岁,招兵军官嫌其年幼,不予录取。祖父慷慨呈词,力数好男要当兵的故事,愿效岳飞“精忠报国”,立功疆场。并随即赋诗一首。诗云:
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写从军赋;
安得一战定三韩, 投笔从戎争先赴。
张之洞十分惊讶,认为此子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虽然年幼,应予破格录取。进入武备学堂。其后被送往日本留学,会见了孙中山先生。力呈改革政治,应推翻满清,方能使国家转危为安,由弱变强。与孙中山先生促膝交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随即与傅慈祥、戢元丕、沈朔云等一道,加入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兴中会”。接受孙中山先生派遣回国参加唐才常在武昌领导的自立军,发起了大通起义,后因通讯阻塞,步调未能一致,祖父吴禄贞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而失败。这次行动却为两湖革命和武昌起义开辟了道路,树立了样版。旋即再度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学成归国,在张之洞的军队中任职,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03年,年仅23岁的祖父,与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组织华兴会。随后又在武昌花园山,播撒革命种子,宣传革命主张,卓著成效。他与许多革命前辈一道,创立了“武昌花园山聚会”,倡导读书人当兵转入军事斗争,提出了组织新军的战略思想。
1907年,他随徐世昌赴奉天(今沈阳),充任督练处监督。8月被派往吉林延边调查延边界务。他带领督练处科员周维桢、李恩荣和六名测绘生前往延边执行调查边务的任务。途经敦化、延吉、珲春、沿图们江,登长白山,后折回夹皮沟,经过千辛万苦,历时73天,行程2600里,调查考察了延边的山村水寨,测绘、收集记载了丰富详实的资料,绘制了《延吉边务专图》,写出了十余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有力的证明延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对日本侵略者阴谋掠夺我延边领土而提出的无理要求,逐条一一驳斥。使日本侵略者理拙词穷,不得不低头认输。日本的中国通,吴禄贞就读于日本时的老师,当时的日方谈判代表斋藤叹曰:“中国尚有人在,如吴禄贞者,不可欺也。”这在晚清时期,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中,屡屡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订立许多不平等条约,无疑是一次绝无仅有的胜利。它进一步激励着我们保卫祖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坚强信心和力量,张扬我中华民族有矗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长我们的志气,灭侵略者的威风。
在延边戍边期间,为了坚定守土卫国的信心。祖父吴禄贞在延吉亲自督促修建“戍边楼”。在戍边楼落成的时候,他及其兴奋,登上戍边楼,极目远眺,即兴吟诗一首。题为《戍边楼落成登临有感》:
筹边我亦起高楼,极目星关次第收;
万里请缨歌出塞,十年磨剑笑封侯;
鸿沟浪靖金瓯固,雁碛风高铁骑愁;
西望北山云气渺,图们江水自悠悠。
诗言志。我们认为,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祖父吴禄贞志存高远,胸怀豁达,镇守边关,一心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耻笑当年那些只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升官发财,图谋私利,鱼肉人民的官老爷们。万里请缨,十年磨剑,绝不是为了蟒袍玉带,顶戴花翎。而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充分体现了祖父吴禄贞的人格魅力。现在鸿沟固若金汤,雁碛风高气旺,使敌人胆战心寒。但绝不掉以轻心,他加强组织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素质,随时准备应对侵略者的军事挑衅。北山那边已是云气渺渺,图们江水依然悠悠自得的流荡着。舒发了祖父高瞻远瞩,旷达为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至深,发人深思,激发了我们对先祖父的无限爱慕和无限崇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