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26728812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0月09日

纪念李若冰同志逝世三周年暨《李若冰纪念文集》首发式座谈会发言辑要

发布时间:2010-10-09 15:55: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纪念李若冰同志逝世三周年暨《李若冰纪念文集》首发式座谈会发言辑要

    高建群:(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

    由省文联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作协共同主办的纪念李若冰同志逝世三周年暨《李若冰纪念文集》首发式座谈会现在开始。李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无比辉煌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长久的怀念,值得我们专门的长期研究。

    黄道峻:(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秘书长)

    各位领导、委员、专家,饱含着文艺工作者对李主席缅怀之情,也庆祝倾注着贺抒玉老师以及家人心血和责任编辑陆军、李鸿两位心血的《李若冰纪念文集》首发式今天在这里举行。首先我代表我们刘部长、赵主席和老高、老陈对今天出席座谈会的晏部长、各位领导和文艺界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李若冰纪念文集》从开始筹划到编辑成书历时两年,我们为从李主席去世以后陕西文艺界乃至全国文艺界那么多专家名人学者写的各种各样的悼念文章所感动,我们也为陕西有这样一位领军人物、老领导在去世后获得如此高的赞誉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由此我们动意出版这个书,和贺老师、李珩他们商议后,他们给与了全身心的支持,拿出各地来的唁电、悼词、包括文章,贺老师一篇一篇的审,一篇一篇的改,让我很感动,感动这一对革命老伴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感动贺老师在年过七旬还如此认真的编这本书。为了把这本书编好,我们文联专门成立了编委会,编委会主任由刘部长和赵主席担任,编委会副主任由我和陈普同志担任,编委会委员由高主席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对稿子前前后后等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给与了全力以赴的支持,这本书一共四十万字,包括八个章节,分别有各界的悼念、石油人的缅怀、亲人和老战友的哀思、李若冰散文研讨会纪要、李若冰日记书信选以及李若冰手记选、缅怀挽联等内容,共编发了110多篇文章,并随文配发了58幅珍贵的人物和历史照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李若冰纪念文集》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还有许多同志的文章由于时间、篇幅的关系没有收进书里,我们也感到很遗憾,我们将在《陕西文艺界》上陆续发表出来,我们愿这本凝结着李若冰奋斗与勤奋历史的革命文艺家形象以及我们对李老思念之情的文字能够伴随李老不朽的文学作品长久存续,并以此来表达我们对李若冰老师逝世三周年的缅怀纪念之情。谢谢大家!

     秦天行:(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主任)

    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见到了若冰同志的夫人贺老师和家人,见到这麽多老同志、老朋友,非常的高兴。首先我代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文化厅对首发式的召开表示祝贺,刚才晏部长的讲话对若冰同志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了很高的评价,我完全同意。我和若冰同志认识四五十年了,对我来说,第一,若冰同志是长者。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健康成长的殷切希望,以及我和他家人的交往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友谊,我觉得若冰同志是忠厚长者。第二,若冰同志是战士。若冰同志从小参加革命,一生党政军都干过,成为一个时期我们省文学艺术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80年代的仿唐歌舞在若冰同志的关注下现在发展、更新已经成为我们陕西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演出的重要品牌,一共演出2万多场,演出收入4600多万。若冰同志呕心沥血,为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第三,若冰同志是作家。他是新中国石油文学重要的开拓者,以后又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光辉的一生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将永远镌刻在新中国、陕西文学艺术的画廊上。

    若冰同志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对文学事业的态度,一种风范到现在我觉得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第一,若冰同志对生活、对人民的热爱。第二,若冰同志严谨的创作态度。


    雷涛:(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拓荒者的精神是永存的

    有的人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他的精神却不死,他的名字却在传颂,他的音容与笑貌却依然永存在众多人群的脑海与心灵之中。

    李若冰就是这样。

    对于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而言,孜孜不倦的耕耘是重要的,但我认为比辛勤耕耘更重要的拓荒。我对文学拓荒的理解:一是敢于涉足常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是探险者;二是他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原创性,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回顾李若冰一生的经历,这两点他都做到了。

    中国的西部开发,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了。但是,为西部大开发注入全新的内容与活动,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事业。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李若冰在新中国的旗帜刚刚飘扬起来的时候,就打起背包奔向祖国的西部边陲,奔向荒凉但却神奇、但却充满生机的柴达木,进行实地采访和写作,这就使他在为西部的开拓者讴歌的同时,他自己也成了西部纪实文学的拓荒者。

    仅凭这一点,他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上,就应该而且已经留下深深的印记了。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视角地品评李老,但我认为这一点更为突出和重要,也更能昭示后来者。

    记得前苏联有部电影叫《伟大的公民》是写航天科学家沙霍夫的。在影片快要结束时,有一句旁白(大意)是这样说的:沙霍夫是一位普通的公民,但又是一位伟大的公民。他和普通人一样,同样有一双眼睛,但他的眼光却更睿智;同样有一个头颅,但他的头颅却更有思维;同样有一双手,但他的双手却更勤劳。作为文学工作者的李若冰,何尝不是这样的公民呢!

    因我要去福州出席中国作协全委会,今天上午10时登机,不能到会,深表歉意,谨向贺抒玉老人致以真诚的问候,也向所有与会的领导和同仁致以亲切的问候。贾平凹、叶广芩两位也去开会,二位也要我转达他(她)们的歉意和问候。

    向各位鞠躬!并祝座谈会顺利圆满!


    李国平:(省作协党组成员、《小说评论》主编)

    我有一个情结,在我心中有份量的人和事,对我影响大的人和事,我总不愿提及,我总觉着人生许多美好的、珍贵的东西应该埋在心底,但是,也许我渐渐老去,怀旧、思乡的情结愈来愈浓。我近年来着意搜寻我们家乡先贤的文字,比如吴宓,比如若冰,比如雷抒雁,比如田长山,人们太容易忘却了,也许我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但我愿在内心里为他们作传,愿意把他们的思想、行为作为我的滋养。

    说到若冰,我觉着若冰是和这样几个词联系在一起的:

    1、出身。若冰出生于农民,出身于底层,出身于草根,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就是我们今天开会的地方,“西安事变”爆发,就是在这个时代,在泾阳的云阳镇,载入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安吴青训斑时代,——风云际会的时代,年轻的若冰投身革命,向往自由和光明,奔赴延安。延安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文学,是若冰践行信仰和理想的精神行为。

    2、酒。若从日常生活上讲,我们知道,若冰一生爱好不多,就爱酒,我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情,这个性情里有情怀,在若冰身上是有一种酒神精神的,在若冰身上,酒是一种激荡澎湃的灵魂的外化。我愿意从这个角度解读若冰的性格。

    3、作家、诗人。若冰内在的气质,是一位诗人。若冰的主体身份,是作为一个作家而存在的,这个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流程中曾经是一线的、一流的,是站在文学和时代的潮头的。我们现在想若冰的文学行为,与其说他在讴歌一个时代,毋宁说他在讴歌一种精神。时代也许不会永恒,但若冰讴歌或者说他内心认同,在生活中挖掘的精神价值我觉着有永恒的意味。

   4、文学史。若冰是和当代文学史联系在一起的,若冰的文学世界传延的是这个民族、国家自立自强的诉求,也是百年中国文学的精神诉求,若冰的传达方式是独特的,但和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是统一的,我认为,只是从这个角度解读若冰著述,才能挖掘他作品的深度价值。

    5、资源。若冰还是一个文学精神、文学资源的培植者。我们陕西今天许多文学思想、文学行为的的确确正在若冰那里受益,还可得到启迪,还有许多应承续的。

    6、在若冰的文学视野里,在若冰的文学世界里,他给予心血、给予关怀、给予笔墨最多的是我们今天称之为(在文学的表达里)边缘的劳动者、建设者。在那个时代,若冰笔下的人物可是我们国家主人公。可是今天,若冰笔下的人物,大多被沦为权力、金钱、商业、时尚的边缘,这不能不令感慨万千。我不知道如何比照这种现象。也许,历史再往前走,我们会更多地发现若冰思想的批判价值、民主价值、理想价值。


    王愚:(著名评论家)

    若冰同志离我们而去,已过三年,我仍然想起他那红润的面庞、和蔼的笑容,神志慈祥。风采依然不减。这本《文集》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仍然青春似火、永不熄灭。

    若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在冰天雪地、沙漠无限的大戈壁中,一头扎了下去,终于凝成了至美的诗篇,一种浓的化不开了的沙漠情节,留给后世无限的思念,《文集》就是这样最好的思念。

    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像若冰同志这样激扬的文字,使我们能永远追远,就是全身心渗透一种理想、一种境界、一种透明的人格精神。

    党的十七大提出,文艺的繁荣,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就是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人格修养。
 
    我和若冰同志多年相识,但他是领导,我只是普通的编辑。但若冰同志对我们的关怀溢于言表,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像“文革”中挺身而起对我们的照顾,在平反之后,力争让我回单位工作。至于对《小说评论》的创作,做了许多工作,对评论家协会的成立,多方照顾,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中。这不仅是对人的照应,而是一种对发展事业的关怀,我永远思念着他。


    陈忠实:(中国作协副主席)

    岁月匆匆,老李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我就从我这个角度说一点对李老的感受。第一,当我还是文学爱好者的时候,就已经读过李若冰的散文,觉着这个人很浪漫,在两三年前中国作协组织了一次去柴达木盆地的采风活动,我参加了,导游介绍戈壁上石油开采原地时,我这时才纠正了对李若冰的浪漫的看法,才感觉到了那个艰苦和他作为一个青年作家的顽强、真诚,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爱好的问题,而自然叫人想到他怎样面对社会、怎么样面对生活、面对事业、面对个人的爱好,仍然给我们很大启迪。他创作的作品,无论我们文艺思想发生怎样的变化,审美发生怎样的变化,李若冰从生活第一线上所采访的当年的创业者的生活永远都不会失去光彩,永远都是对后人最艮实的心理影响。第二,若冰长期担任省作家协会的领导,在他的领导下我也工作过,整体感觉就是他把文学当作事业,但不是对他个人的,而是面对陕西整个文学发展,胡采、王文石、王品祥、若冰等他们这一代(若冰在这个班子里是最年轻的一个),对陕西新时期包括我在内的这一批青年作家的发展、扶植、诱导、关心、爱护,涌上中国文坛,形成陕西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影响我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所以陕西在80年代初就出现了一批年轻的小说作家,影响很大。第三,我个人和若冰的关系。我俩是70年代中期就认识了,我平生穿的第一件呢子衣服是若冰的,去接见日本外宾,后来我调到作协,若冰是我的直接领导,几十年没有产生过一句不愉快,一次不高兴,我慨叹其难得而且是多麽珍贵啊,这首先是领导的真诚,然后让我也产生真诚和崇敬,很多的生活细节让人对李若冰本人的个性难以忘怀,这样一个有革命履历,又有创作成就,又是我的直接领导,在生活中以朋友相待,没有让人感觉难受的地方,让人感觉是可以以老兄去敬重对待的。三年很快,愿若冰在天堂自由自在!


    肖云儒:(著名文艺理论家、省文联副主席)

    我大学分配到陕西第一个见到的名字就是李若冰,他是值得我们敬仰,非常有生命力的人。我也用几个字谈我心目中的李老。一、家。李老没有家,60多岁才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尿床时就参加革命,然后就以陕北为家,以石油为家,以文艺界为家,没有家最终找到家,所以他就永远有一种情愫,就是追寻家,追寻归宿,最后他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不是一个小家,他的生命寄存在一个很大的家,在陕北红土地,在石油战线。。。。。。第二,路。李老一辈子处在跋涉之中,永远在路上,他的所有手记都可以用《跋涉者手记》来概括,永远有一个地平线在吸引他,但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他在不停地寻找自己追求的事业和理想境界。第三,湖。李老把所有具象的生活都通过审美倒映在湖里面,非常和谐的审美画面呈现给我们,现在再重新解读李老的作品,首先反应得就是人和,总是很善良很大度很长者,李老所有的西部作品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它不仅是写建设者,它是写人和山川、和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虽然恶劣,但在李老的笔下非常美,因为它倒映在李老的精神湖畔当中,李老内心的湖是酒构成的,性情中人,自得其乐。寻找家,永远在路上,永远把事务在内心美化,这就是李老所有作品所告诉于我,而是我受益匪浅的,李老的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的高尚、纯真、美丽,而后才有这些作品的问世,它纯净着我们的心灵,李老也像一个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我们总是追寻着朝前走。


    杜耀峰:(省委委员、陕西日报社社长)

    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就在思考,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都在寻找一种尊重,今天无论是专家、学者、读者、战友还是李老的朋友,我们能聚在一起,真正吸引我们到一起来,真正我们所尊重的是一种思想。思想是无形的但却是有力量的,他有历史的穿透力,现在探讨研究李若冰的思想对文艺界是有一定教义和指导意义的。首先我从人说起吧。缺失性心理动机,那种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人类光明的渴望在他的作品中我能充分感觉到,人只有悲哀孤独的时候才能写出好文章,我们有个文学的理论叫深入不如介入,只有情感的介入才能写出好文章,李若冰先生的经历、成长路程使他有这种心理,他的作品很真朴,这是他立志高远最根本的东西。他很早就投身于共和国的事业中,这不是一句大话空话,他把自己的自由寄身于民族的解放和革命,这就是真朴之处。接下来到石油上就是才情。一才立身,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品、水平、感情,具备这三点才能立于这世界上,李若冰先生把他的才情和中国石油事业结合起来,石油开采是拓荒者,他是石油文学的开创者。再者就是善诚。一品立人,有品在里头我们才去研究他。再一个就是忠厚。一德成业,在我们发的报纸里他曾经说:“瑕疵是我的,辉煌是大家的,你们朝前走,担子我扛着。”这就是德啊,尤其是文人行业,若冰忠诚德高。对有争议性人物,他一视同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这个现象,这就是品德,为人为本,贵都在这一点上,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若冰就像水一样,真朴、诚善、忠厚,这就是他的思想,在今后文学报道中、副刊的办报中,我们也会以这样的思想去甄别、取舍。


    孟西安:(人民日报陕西记者站原站长)

    80年代初我认识若冰,印象是平易可亲,但我真正了解是在这次采访和阅读大量材料过程中,我被感动了,人品太高尚了,人品若冰一样冰清玉洁,但对事业却象火一样的热情,品高文自远。他对自己要求是一个“淡”字,对别人要求是一个“扶”字,对同行讲究一个“亲”字,我很感慨,所以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对事业如火的激情,冰消化春水,滋润大戈壁;若冰虽远去,驼铃声永脆。


    第广龙:(长庆油田企业文化部)

    尊敬的贺老及李若冰先生家人,尊敬的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联的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

    李若冰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我们没有忘记他,石油工人怀念他。今天在这里召开李若冰纪念文集出版暨逝世三周年座谈会,李若冰先生的形象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面前,还是那么温暖和亲切,还是那么慈祥和随和。感谢会议组织者提供这个机会,同时受中国石油文联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铁人文学基金会秘书长路小路先生委托,我荣幸地代表石油系统发言,表达对李若冰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李若冰先生去世时,我的内心无比悲伤,曾经写了一篇悼念文章《心比石油热》,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柴达木留下了他的足迹,一丛丛芨芨草,还在摇曳;不久前他走过的鄂尔多斯盆地,还保存着她的体温;柴达木盆地的沙窝窝里,一声声驼铃,思念着他深情的目光……”当我最近又一次重读李若冰先生的《柴达木手记》,我感受到,大庆有铁人王进喜,文学有铁人李若冰,李若冰先生是文学的铁人。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李若冰先生的文学,比石油更长久地感染着一颗颗追求大美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若冰先生和王进喜一样,实现了一种恒久,这是精神的、永不枯竭的光照。这也是我认为李若冰先生是文学铁人的一个原因。

    有大气象才有大安静,这是延川黄河乾坤湾留给我的印象。李若冰先生是安静的,不张扬的,只有具有大胸怀的人,才能达到这个境界。文学铁人李若冰先生足迹遍布柴达木盆地,早在50年代,他就是一位探险者,一位和自然直接亲近,并充分表达爱意的作家,这在今天也显得十分果敢。他的心中,装得下一个盆地,他文学的辽阔,是用双脚走出来的,是拿性命换来的。他行走荒漠的经历,非常人能够做到,能做的那么彻底,所以我说,他是文学的铁人。

    李若冰先生是一个有大爱之心,能够担当的人。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他都用责任和良心担当起来。今天我们讲和谐,李若冰先生早就以行动、以思想,做到了和自然、和人的和谐相处。他对柴达木的一草一木,对石油工人的一举一动,都给与爱的关照。他的感情是真挚的,不掺假的,是严酷的生活磨砺出来的。很难再有人像李若冰先生那样如此长久地关注一个领域,热爱一个领域,并把这个领域和自己的命运,和自己的喜怒哀乐紧密联系起来。李若冰先生用一生和柴达木结缘,和石油工人交心,临终前还牵挂着油气大发现的消息,还打算再走柴达木。他用自身的行为,挺立于人心的最高海拔,所以我说,他是文学的铁人。

    李若冰先生的文学作品,已经有许多专家进行了探讨。大家都发现,在李若冰先生的笔下,中国西部荒僻之野的物象,都得到了本质的呈现,这些元素构成了其作品的钙质成分。在《祁连雪纷纷》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勘探者心中满怀着爱,对岩石的爱,对祁连山的爱。这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条小河,每一块石头,对于勘探者都是亲近的,可以理解的。”勘探者如此,李若冰先生更是对山川有情,而自然的物质在李若冰先生的作品中获得了生命,似乎以另一种形态延续下来,似乎在纸张里呼吸着。一本《柴达木手记》,具有超出自身的重量,这是文学的重量,这是在阅读和传递中增加的重量,这是李若冰先生心灵的重量,所以我说,他是文学的铁人。

    由于时间的原因,对李若冰先生做文做人的一些感悟我以后再展开表述。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让我再一次代表百万石油人,对李若冰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怀念。

谢谢大家!


    和谷:(著名作家,省文联副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后期,李老发表在《陕西日报》上的系列的陕北札记我认为基本上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发端之作,我们也就是在学校里读过这些文章开始了散文写作。第二就是在他56岁的时候,我和他一块参加徐州的中国散文成立大会,才有了比较近的接触,经常得到他的教诲,受到启迪和指导。再一点就是西行,77岁最后一次西行在翻越阿尔金山时没能成行,他看着雪山几乎要掉泪“年轻真好啊”,我想任何人都将行将老去,所以要善待老人,爱护新人。第三,他是中国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石油工人的爱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真情永远是我们忘不了的。在我和建群、薄厚做《新大陆》时候,他70 多了,经常爬到高高的七楼和大家谈稿子。它不仅对自己的创作,对整个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恒久的。我就想到怎么提携新人、怎么尊重文学、尊重文学本身、尊重文学的客观规律,他对同行的真诚相待,他对陕西文学艺术事业的贡献,几十年前李老就搞出了文化产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是谁搞的?李老!他是陕西文学艺术界的难得的幸运,而且会成为永久的记忆和示范。


    徐晔:(省文史馆副馆长)

    我和若冰先生是1981年认识的,共事是在文联在他的领导下创办《新大陆》杂志,我们俩是忘年交,这麽多年我对他突出的认识就是人格风范,他的历史定位、文学上的影响力我就不多说了,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改革开放时期陕西文学重要的组织者、领导者,甚至本身的改革它具有发动机的作用。人格魅力、人格精神这个概念应该改为人格能力,这是我在和若冰先生长期的交往中得到的,人格是靠每一个重大事情,每一次重大选择来证明的、显示的,若冰先生讲你可以是商人、政治家等等,但你首先必须是一个人,首先必须有能力证明你是能完成你人格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人生诉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但若冰先生做到了。第二,他是我所见到的文艺界的领导中最有胸怀的。这麽多年我没有听到他对任何人有非原则性的评价,听到的就是谁有困难帮助谁的话,这是很难做到的。众多现在的作家在人生重要时期都受到过他的恩泽,他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宽厚的人,人前人后一个样,真正的一面派,这个弥足珍贵。第三,他更多的是一个诗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天真和好奇心,这也是成就他作为作家的根据之一。他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不能成为灵魂的无产者,灵魂的赤贫状态时最可怕的。他也是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者,他认为延安在黑暗时期是一个最开放、最民主、最自由的地方。祝愿若冰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快乐!我现在干干净净坐在这里像他一样工作来告慰他在天之灵。


    李星:(著名评论家)

    时间非常快,我们三年前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同志、好朋友、好首长、好老师,我们文坛失去了一位好作家,但现在在这个时间长河中再来看,三年前我们送走的是一个时代,因为李若冰是一个横跨延安革命文艺传统、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文学传统和新时期文学三个时代的老作家,这在中国文坛上很罕见,他是文坛最后一个革命作家,最后一个战士作家。在这一代作家身上,他们把文学创作当作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当作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当作为人民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部分,他们是全心全意地,他们把自己放的很小,但目标却很大,我觉得今天,三年后,来纪念李若冰应该有这样的历史时代高度,我们才能明白学习什么、继承什么,让这一代作家身上的精神传统能够延续下去,能够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浅薄、浮躁、自鸣得意,或完全陷入功利的一种追求,我们应该呼唤一个奉献的时代,一个文学为人民时代,一个文学与民族共命运的时代。第二,我们今天三年后来纪念一个好人,一个人格上非常对我们有启示、有价值的人。李若冰是有大爱的,是有大关怀的,这辈子唯独没有学会阶级斗争,爱护同志,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做人的人,是个包容无限的人。第三,最近看钱穆的书讲到,中国文学的境界,

    最高最大的境界不是谁写了什么,而是他作品背后的人格精神,这种人格精神融化到他的作品中,成为他的作品的注解,一种放射性力量,李若冰不是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东西,而是留下了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情怀,文学不是文字,现在还多人都注重炒作、注重精雕细刻,却没有看到大家们背后的一种大境界。


    陈君峰:(省文联创作评论部副主任)

    李老与我们离别已经整整三年了,但我常常感到他的存在。

    今天这个座谈会能来这么多领导、文艺界及新闻界的朋友,这已经证明了李老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魅力。

    李老在和我闲聊是曾说过一句话,对我的印象很深,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我想,也许正是他这一对生命的理解与理念,激励着他在上世纪50年代就以《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饮誉中华;在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又以《神泉日出》给中国文坛带来生机;上世纪90年代他揣着“大漠情结”又挺进塔里木,成就了更加耀眼的《塔里木书简》,给中国文坛再一次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作为晚辈,我有幸做了李老10多年的下级,与李老相聚的机会更多了一些,从李老身上学到了许多优良品德,诸如对文学艺术事业的执着等等,尤其是他那博大的包容精神和不遗余力扶持后学的精神。多年来,借助于他作为宣传文化领域领导职位和他作为著名作家的影响,为文化界的后学先后写就了二百余篇序言,并选集出版了《满目绿树红花》。今天活跃在陕西文坛的许许多多老中青文艺家及文艺理论批评家都曾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受益于他的包容与扶持,得益于他的恩泽而茁壮成长了起来,为陕西文艺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央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我想要实现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最为主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提倡李老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包容精神。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每个人都有长处,要相互学习,这是一种包容;每个人都有短处,要相互谅解,这也是一种包容;每个人都有苦处,要相互理解,这是一种包容;每个人都有难处,要相互帮助,这也是一种包容。早在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那就是对文艺创作不同风格、不同流派,对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不同论点、不同观点的一种包容。

    李老犹如一部书、一部大书,每读一遍均有新的收获,对人都有新的启迪。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是作为做人的李老,还是从政的李老,抑或为文的李老,都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谢谢大家!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