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53134095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1年05月31日

匡正佛法

发布时间:2011-05-31 15:17:22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慧远卜居庐山之时,佛教在江南已经有很大势力。可是佛教界风气不正,佛法衰颓。尤其是一些上层僧侣,附炎趋势,迎合时流,外言弘道,内图私利,竞相奔走于权贵之门。有些甚至与最高封建统治者交通,窃弄大权,倾动乱时。慧远目睹这种状况,非常忧愤。在《与桓太尉论料简沙门书》中,他尖锐地指出:“佛教陵迟,秽杂日久,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在潜居庐山以后,他一面不入都邑,不仕王侯,身体力行,维护佛法,以自己高尚淳朴的德行为僧伽争荣誉,树楷模,一面积极提倡翻译佛经,宣扬佛教戒律,并努力用佛学来融合儒学和玄学,为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取得应有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慧远在庐山居住三十多年,始终影不出山,迹不入谷,每送客散步,也只以庐山虎溪为界,他孜孜为道,务在弘法,是从事佛教活动最重要的时期。到庐山后,他看到当时南方佛经很不齐备,禅法无闻,律藏残缺,就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人远度葱岭,寻求佛经。这些弟子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西域带回《方等》新经二百余部,得以传译。慧远在庐山一直千方百计同各地名僧互通消息。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罽宾(在今印度西北部)佛教小乘毗昙学大师僧伽提婆南下庐山,慧远便请他译出了《阿毗昙心》和《三法度论》。阿毗昙略称毗昙,系小乘佛教一切有部的典籍,其教义主要是以我为无,以法为有(法,本指佛教教说、规范等,这里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毗昙学约在东晋时始行中国。释道安曾大力赞助译出有关论典。慧远继承师业,兼弘一切有部《毗昙》。当时和他同住庐山的著名佛教学者竺道生等人也精于提婆的毗昙学。毗昙学风靡一时,是同慧远组织译经和大力提倡分不开的。

   后秦弘始三年(401 年),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父籍天竺,生于龟兹,即今新疆库车一带)入居长安后,慧远便向他致书通好,交流佛教译本,并派遣弟子前往听讲问道。后来听说罗什要回本国,他马上作书,略问佛经中数十条事,请为批释。罗什一一作答,现存十八章,即所谓大乘大义章。慧远对于佛教戒律也很重视。弗若多罗曾在关中翻译《十诵律》,未竟而逝。后来慧远得知昙摩流支来中国带来了这部佛典,就派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译出了全本《十诵律》。《高僧传·释慧远传》评价说:“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集兹土(指江南)者,远之力也。”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