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苏方蕙已经辞世,刘曾复把他们的结婚照挂在家里的显著位置
在脸谱研究上,刘曾复成功地挪移了他的科学素养。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老伴苏方蕙已经辞世,刘曾复把他们的结婚照挂在家里的显著位置。他曾经说过:“我有三件幸福之事,出生在中国;居住在北京;身为男儿汉,感谢老伴辛苦。”苏方蕙接话说:“我给你续一句,听过杨小楼。”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现在玩“跨界”的所谓时尚达人,在年届九旬的刘曾复面前恐怕要相形见绌。“对刘曾复先生的定义似乎总是显得有那么一点复杂,说他是京剧界的泰斗并不是吹捧,说他是京剧的业余爱好者也算恰当,其实刘曾老的真正身份却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即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教授……”戏曲评论家郭汉城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另一位戏曲评论家和宝堂,在他的家里长了见识:上午他给医学院的学生讲“迷走神经系统生理的研究”,下午又给京剧院的演员讲京剧的“四功五法”(戏曲术语,“四功”指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他写文章,这一篇的主角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虽然以研究燃烧实质,建立现代化学命名和以天平的应用、开辟现代化学而著名,但是他对动物的呼吸(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和蒸发(失水)也做过重要工作”。
下一篇就来个“360度急转弯”——开评京剧老生演员王凤卿的艺术成就了,“王凤卿堪称文武昆乱不挡的京剧演员。王凤卿很重视音韵,四声正确,他采用阳平高读的字调。他的身段讲究,《群英会》、《宝莲灯》、《汾河湾》、《游龙戏凤》等戏做工细致,身段漂亮大方……”
11月9日,他平静地度过了97岁生日。
然而跟他面谈,用不着扯上大嗓门干喊,他的耳朵还灵光得很。
说起幼时的经历,不打磕巴,细枝末节,顺口就来,跟说书一般。
拿起一个京剧脸谱,这是什么风格,有哪些瑕疵,跟背诵好了似的,脱口而出。
腿脚也算灵活,每天还时不时来个“起霸”(武将上阵前所做的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强身健体。
不过要无外人时才开练,担心被说这么大年纪还在那里“呵呵哈哈”,是不是有病。
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既欣慰,又冷静:“不能因为外国人说这个东西好,咱们才跟着说好,才重视起来。京剧那么可爱,值得当回事,您说是不是?”
有人说如今的生理学成夕阳学科了,他不假思索就反问道:诺贝尔奖不是还有个“生理学或医学奖”吗?
生理学和京剧,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领域,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哪来的这般能耐?哪来的这般精力?哪来的这般雅致?
他看京剧多可爱,料京剧看他应如是
王选说:“这些资料都经过刘曾复和朱家溍等老先生的验证,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
1918年的一天,小曾复4岁光景,母亲领着他来到位于北京珠市口西柳树井大街的文明戏园(即现在的丰泽园饭庄),听几个人在台上“咿呀咿呀”地唱。
他还记得这出戏叫《伐子都》,整体印象是“这个子都脸是圆的,显着黑,我不爱看。倒是另一边的大花脸,红色脸发亮,我爱看”。
初次相会,他就与京剧对上眼了,双方开始了90余载的因缘。
他先是发现京剧这个东西很好玩。大人说有位京剧武生演员叫瑞德宝,他立即跟大街上的洋行“瑞宝信”联系起来。“从此我把去瑞宝信叫去瑞德宝买东西,大人觉得很好笑”。
9岁时,家人带着小曾复去看戏,其中有知名京剧票友林钧甫出演《春香闹学》。他演的春香在台口处罚跪,小曾复正在旁边吃梨,林钧甫拿起他手中的梨核扔向台上的演员,“把这位老师吓了一跳,台上台下哄然大笑”。
林钧甫或许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小孩把这一幕铭刻在心,并且在多年后为他写下一笔,“林钧甫是春阳友会的旦行名票,扮相极佳……他的身段、把子有真功夫,非一般能比,此人颇值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