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思念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03665581
本馆由[ 秋天彩虹 ]创建于2013年04月19日

怀念母亲

发布时间:2013-05-13 15:17:26      发布人: 秋天彩虹

怀念母亲

                         

 我的母亲尚平,曾用名尚淑贤。生于1925108日,故于2009212日。山东省黄县人。1948年毕业于佳木斯东北大学医学系,曾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市工人医院任五官科医生。50年代曾在“贾氏诊疗所”工作。1956年任市结核病院(胸科医院)医生,直到1978年因病退休。

母亲一生从医,恪守职责,救死扶伤。她是市结核病院的第一代医生,更是一名深受病人信任与尊敬的普通医生。她克服了种种困难,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巡回医疗队,到农村为农民行医问诊,她虽然是一名胸科医生,但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经过努力成为既能为妇女接生又能医治口腔、耳鼻喉、内外科等病症的一名全科医生。

在动乱年代,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关押,母亲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带病坚持工作,她独自挑起生活的重担,既做父亲又做母亲,肩负起养育四个儿女的重任,历经坎坷。后因患上高血压、心脏病,长期与疾病进行斗争。母亲一生承担了全部家务,全力支持父亲工作,父亲70多岁时腿摔骨折住院了,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一人承担护理任务,家里的事情从不让子女请假耽误工作。她2005年末开始病重卧床到辞世的三年半时间里,仍然时刻为子女着想,惦念和关心孙辈的成长,与照顾她的保姆相处的十分融洽,她以豁达、宽容、刚强、乐观的态度影响着她周围的人,让这个和谐的家庭,充满幸福快乐。

母亲自幼家境殷实,她幼年时随父母从山东来哈尔滨,外祖父尚承宽自学成才,来到哈尔滨一直搞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用现在的话应该叫建筑商,是当时哈埠排在前十位的大建筑商之一。外祖母尚迟氏操持家务。他们住在由外祖父自己设计建造的位于哈尔滨原马家沟分部街101号大院里的一幢半地下室上面二层半的小楼里。19306月舅舅尚茂举就出生在这个小楼里。“文革”期间院子大门被挂上“前进大院”的牌子。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妈妈带我去外祖母家,因为到那能看到很多亲戚,小楼对我也感到很新奇。记得那时外祖父已经不在世了,听说他是63岁那年患脑中风病去世的。那时小楼住的都是自家人。外祖母和舅舅住在一起,还有大舅家,大舅妈性格豪爽,大舅家的孩子很多,两男六女。还有三姨家,她有一个儿子。三层还有一个带冲水的坐便厕所,在当时年代这么先进的厕所是很少见的。外面大院很大,有秋千、杠子、还有很多板棚子。夏天院子里长满了花草。我们单位原研究生处处长张宝兴小时家就住在附近,他说当时周围的邻居都很羡慕住在里面的人家,小时侯还常到院子里和我表哥他们一起玩。1984101日,小楼动迁了,他们都搬到各自的地方。母亲那边的亲属还有大姨、二姨家当时都住在道里西十五道街,四姨远远在牡丹江。母亲家当时住在道里区经纬二道街16号院里面一座俄式平房,19507月哥哥就在这出生的。三屋一橱一卫,两个走廊,前后门,房子举架高,板夹泥墙冬暖夏凉,有壁炉和烤炉,高大的木质门窗和宽厚的地板,院子里有个大大的板棚。当时是从俄国人手里买的,还带了几件俄式家具。院子里有秋千还有沙果树。“文革”时在院里挖了个菜窖,冬天用来储藏白菜、土豆、萝卜,夏天代替冰箱使用。当时因房子大,哥哥和姐姐的同学都愿到我家来玩,他们经常围在俄式大圆桌上写作业,那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成长记忆。我们家在那居住了50余年。20008月那的房子动迁了,父母不忍离开,他们早已习惯了那里的一切。因此,对母亲的打击很大。他们搬到香坊省医院内补差给父亲的两屋一橱,在那里度过了晚年生活,直到去世。

母亲的兄妹不少,只有四姨尚淑馨和舅舅尚懋举他们三人是同母所生,大姨尚淑凤是老爷哥哥的孩子,她父亲去世了,是老爷和姥姥养大的。二姨尚淑芳是大姥姥所生,大舅尚懋迁和三姨尚淑芬是二姥姥所生 。还有个小姥姥没有孩子。但是他们都是同一个父亲的兄妹,情同手足,关系很亲密。妈妈从没详细地给我们说过这些关系,我只知道他们是亲戚,是姥姥养大的。父母去世后,我问了舅舅和伟峰哥哥才清楚的。舅舅尚懋举可以算是子承父业,1959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公民建土木系,是哈尔滨交通局公路管理处的总工程师。舅舅年轻时经常在外面修路造桥,印象中他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男人。

二姨尚淑芳是我小时见面最多的。因为她当时在道里区委和道里区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住的离我家又非常近,她下班后常到我家,母亲就留她一起吃晚饭。她1947年参加工作,1950年先后担任南岗区和道里区妇联副主席,我的印象中二姨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革命”、“工作狂”,当时周围的人们尊称她为“马列主义老太太”。她19314月和志同道合的张正伦结婚,二姨夫张正伦时为哈工大机电系的学生,但他也是一名抗日的地下党员。1937422日,在他临毕业的前夕不幸被捕,受尽酷刑后被日寇枪杀。二姨化悲痛为力量,终身未再嫁,含辛茹苦将他们的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值得她欣慰的是丈夫上了东北烈士英名录,照片和事迹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所传扬,其儿子张春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妇产科主任,是闻名省内外的妇科专家,曾任农工党哈尔滨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任政协哈尔滨市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哈尔滨日报》1994年4月16日以“五十七载情依然——记抗日烈士张正伦夫人尚淑芳”为题,长篇报道了81岁的二姨尚淑芳,并附一张夫妻两人和女儿的照片。妈妈将她剪下来一直保存在影集里。

可能因为妈妈出生在素有礼仪之邦的孔孟之乡,在她身上具有 山东人爽朗豪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知书达礼、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母亲非常重视子女的健康和教育问题,对我们的家教非常严格,家里来客人让我们上前问候然后离开,等客人要走时我们再上前道别。大人谈话从不让我们小孩在旁边听。“文革”前,父母工作忙,没人照顾我们四个孩子,母亲为了我们健康成长,就送我们到幼儿园学习,记得哥哥是在道里的红霞幼儿园上日托,我在省政府第二幼儿园上整托,后来还为上学的孩子雇了保姆,照顾我们的生活。我印象最深的保姆是袁大姨,她除了干活慢以外,什么都好,妈妈有活和她一起干,相处的和一家人一样。

“文革”开始了,雇保姆上纲为资产阶级生活,袁大姨不得不离开我家,妈妈领我带着东西还去看过她几次,之后就不知她去了哪里。后来先是家里被造反派“扫四旧”查抄,一些衣物、照片、自行车等被抄走,接着是爸爸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蹲进了“牛棚”,后又下乡“改造”。母亲既要上班还要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并且承担很大的精神压力。是母亲的一位好朋友陪伴我们共同度过了这艰难时期。她就是和母亲一起在哈尔滨结核病医院工作的护士,她的名字叫王香荣,我们都亲切的叫她王姨。王姨和母亲是忘年交,当时她只有二十几岁,工人家庭,属于“根红苗正”。那时她经常住在我家,给母亲撑腰壮胆,精神上给全家最大的支持。经历了“文革”的考验,母亲和她成为最真挚的朋友,我当时虽然年龄尚小,但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姨的恩情

我们四个孩子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从小都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母亲那时就常说:早饭一定要吃好。不能空着肚子去上学。所以母亲一辈子都是早早起来弄早饭给我们吃。母亲一向都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和父亲,不好的剩的留给自己。她还让我们养成带中午饭的习惯,尽量不在外面吃,告诫我们带饭又经济又卫生,过日子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她说“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浪费的绝不能浪费”。所以我一直养成了带中午饭和不扔剩饭剩菜的习惯。在哈医大工作了30多年几乎天天带中午饭。母亲在当时年代饮食上的理念现在看都是很科学和先进的。她夏天经常做苏泊汤(用骨头汤炖大头菜、胡萝卜和西红柿),冬天还常用骨头汤炖大白菜、胡萝卜、土豆和海带、冻豆腐,做大萝卜块(丝)汤。她还经常做豆类的东西吃。母亲主张多吃应季的蔬菜和水果,这些应季的蔬菜和水果既营养又省钱,如冬季多吃白菜,开春多吃豆芽等。母亲还做得一手好菜,特别是母亲做的几个祖传菜如:红烧鱼、红萝卜烧肉皮、西餐肉饼、日式黄豆煮海带,拌家常凉菜味道爽口,包子、春饼都有独到之处。她做饭非常快,平时来客人做十几个菜很轻松,逢年过节就做一大桌饭菜招待我们和亲朋好友。每逢“五一”、“十一”、“元旦”、“ 春节”我们都穿上漂亮的衣服带着孩子回家,一大家人围座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丰盛的饭菜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耳濡目染,我们姐仨也都和母亲学会了做饭,后来父亲还夸奖我们的厨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年老体弱后,我们就接他们到自己家过节、过生日。小时候记得母亲经常在周日带我们去外婆和祖母家,还常带些他们爱吃的点心。后来我们兄妹也都和母亲一样,在母亲病重卧床期间,她得到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照。我每周几次回家看她都带些新鲜的东西,我们兄妹四人都各尽所能的尽了自己的一份孝心。这令母亲在生命弥留之际感到非常欣慰。

在熟悉人的眼中母亲外表天生丽质,大家闺秀、风度优雅,穿戴洋气,待人热情真诚。我心目中的母亲,是一位漂亮、慈爱、坚韧、要强能干,“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完美女性。听母亲说,她年轻时还客串演过话剧,在《雷雨》中饰演过交际花陈白露,当时留下的照片,“文革”都烧了。母亲健康、自信、乐观,精力旺盛,工作认真;她对事业和家庭具有高度责任感,相夫教子,孝敬长辈,礼待亲朋,乐于助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她生活知识丰富,会过日子、一生勤俭吃苦耐劳、治家有方。她信奉和常说的话是“吃亏是福”,“做人要心地善良,心眼好使”,“好人有好报”,“傻人有傻福”, “有好吃的给别人吃留名,给自己吃填坑”,“最不能欠的就是人情”。母亲非常能干,每天下班回家进屋换了衣服就干活,屋里院里、男活女活、粗活细活都能干。我1982年结婚,丈夫林军在外地部队,我们和父母一起住了几年,当时母亲都60多岁的人了,丈夫回家和母亲一起修理下水道,得出的一条体会是“小伙子和小媳妇干活都比不过你母亲”,她是爱干活、能干活、会干活。母亲一辈子操劳,我们三个女儿和儿媳妇生小孩做月子、小产都是母亲照顾的,每天要做四顿饭,还要给小孩洗澡,护理加保健非常辛苦。小时侯印象中母亲就是大院邻里的保健医,邻里不管有什么情况,只要找到她,她就热情负责的为周围的人解除病痛,为需要帮助的人排忧解难。给有病的人看病打针,给便秘的小孩通大便,给死去的老人穿衣服,还经常把家里的药送给他们吃,出现家庭矛盾她也帮助解决。每年秋天她将家中院子里果树上的沙果摘下来分给大院里每家一份。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的母亲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她用自己的辛劳,更用自己的言行,给儿女们以生命的教育,成为我们真正的老师。她把好品行、好习惯、好传统遗传给了我们,使我们与她一样,正直、热情、诚实、善良、勤俭、坚毅、不怕吃苦、乐于助人。她对子女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母亲的人格品质、精神风范将永远教育影响着子孙后代。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