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6397
本馆由[ 回忆如捕风 ]创建于2010年01月08日

王俊义:谁包容了蔡元培?

发布时间:2011-07-08 09:42:24      发布人: 黑白双煞

  蔡元培的一生,干过教育总长和北大校长,并不是人们记住他的主要原因。他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现在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往事,或是一个玫瑰色的梦境,才是人们不会把他遗忘的真正理由。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八个字,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的。蔡元培敢于这样说,也敢于这样做,不是一个学者的无意识,而是一个学者做好了心理准备要这样做,才显得难能可贵。

  正是蔡元培有了这个很高的标尺。才敢于让陈独秀这样思想激进的人出任文科的学长,才敢于让西化的胡适到北大当教授。兼容并包需要有坦荡如砥的的胸襟,需要有胸怀若谷的容忍。蔡元培在拥有学问的同时,也拥有这样的精神境界。

  兼容并包是一种磁铁,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需要这样的吸引力。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中国政治的催化剂,陈独秀建立中国共产党,和这种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四运动和这种思想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更重要的是,在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时代,也要有人包容蔡元培。因为在95年前,是中国风雨如晦的年代,是中国政坛上总统和政府走马灯一样变换的年代。假若有一个总统认为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是思想偏激,需要会商,那么教育总长找一群人来会商几次,可能就把蔡元培的校长会商掉了。假若蔡元培校长会商不掉,他接着改变思想,会商教授和学生,兼容并包不也就是一句口号而已,思想自由不也是一个奢谈而已。

  蔡元培当校长的时候,是教育总长范源濂聘请的,范源濂的总长是袁世凯任命的,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之后,黎元洪继任总统,范源濂聘请蔡元培当北大校长,黎元洪也是需要同意的。假若黎元洪不同意,范源濂恐怕也不会在1916年8月给远在法国的蔡元培发电报,回来担任北大校长。这是一个链条,每一个链条断裂,蔡元培就不可能当上北大校长。他就是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想法,也仅仅是个想法,根本不会成为北大的校格。

  蔡元培第一次当北大校长是1917年元月,离任是1927年7月。在这十年间,他经过的民国总统有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不管政坛上怎样变化,政治局势怎样变化,蔡元培北大校长的位置没有变化,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没有变化。大概是因为人们都在忙着总统的位置,根本没有时间来顾及什么兼容并包这样的思想问题。从总统到总长这些社会上层无意识的包容了蔡元培,也就包容了蔡元培的北大精神。

  蔡元培当校长这些年,也是中国民间思想相对活跃的一个时期。民间的报纸、刊物纷纷问世,就连陈独秀办的《新青年》也是在这个时段出版的。当时的报纸敢于批评段祺瑞,敢于批评徐世昌,就是曹锟贿选,也有人拿着曹锟贿选的银票,来控告曹锟。那样的思想氛围也为社会包容蔡元培的办学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

  1927年4.12大屠杀之后,中国的思想进入了低谷期,蔡元培就很快离开了北大校长这个位置。因为兼容并包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同样遇到了一定的困境。首先是蒋介石不能包容北大教授陈独秀创立的共产党,兼容并包的精神就成为了一个躯壳,蔡元培本人也无能为继了。

  民初,社会各个断面包容了蔡元培,也就包容了北大的兼容并包。蔡元培不是神,同样是个人,十年的时间造就了蔡元培,也造就了北大精神。置换另一个十年,恐怕蔡元培也是很难成为蔡元培的。时势造英雄,时事造思想,对于蔡元培,也是如此。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