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追根溯源,祭拜先祖,家道斐然!
进入个人中心
帮助
退出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42341932 本馆由[ 苟建华]创建于2024年02月01日
中华风情840
文/武慧生
翻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院子的彝族戏剧"撮泰吉"名列其中。"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其面具浸透了一种原始的积淀。
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其面具前额突起,鼻子直长,以明显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记。没有眼珠和牙齿,只在相应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没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岁月,人与神、生与死都变得模糊。单纯、稚拙、懑憨、怪诞是"撮泰吉"面具的整体风格。
彝族撮泰吉
据民俗学家研究,此戏剧产生于东汉中晚期
当时的"撮泰吉",是一种祭祀祖先、祝愿来年平安、丰收的仪式,成型于唐代,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到清代中叶,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它是由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戏剧的。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主要已未完成进化成人类的猿猴特征来进行装扮,充满神秘感;面具为突额大鼻,身穿黑衣,缠绕白布带,表示初民为裸体,头饰包缠成尖顶状,行走为罗圈腿步态,言语为抽气发音含混不清。演出的全过程相互只能以角色名称称呼,如叫真名,怕被勾走灵魂。过去演出都在夜间举行,场地在村后的平地上,以灯笼及火把照明,面具存放在村边的山洞中。
这种仪式或者说是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举行,旨在为新的一年驱邪迎吉祥、祈求丰收平安。"撮泰吉"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若遇天灾人祸,年成不好,则隔几年才举行一次。
怪诞的面具
5人扮演人物(一人为山林老人,巫师打扮,不戴面具的若戛阿布,年纪为1800岁以上;一人扮演1700岁以上的彝族老爷爷阿布摩,戴白胡须面具;一人戴无须面具,是1600岁以上的彝族老奶奶阿达姆;另一人戴黑胡子面具,饰演1200多岁能征善战、带兵打仗的麻洪摩;最后一人则扮演1000岁以上戴兔嘴面具的老人哈布),3人扮演猴子,2人演牛,2人伴奏(敲锣打鼓)。
故事充满童话色彩
开始,彝族老爷爷阿布摩带领麻洪摩、哈布及其妻子阿达姆,他们拄着棍子,头戴尖尖帽,身着黑衣黑裤,用白布条把胸、腰、腿扎紧,象征裸着身子,迈着罗圈腿,表示远古人类还不能完全直立行走。一行4人从森林中艰难地走出来,边走边发出猿猴般的叫声,来到长满青草的旷野上,阿布摩放下手中的竹棍,向西方、天地、四方神灵祈祷,念念有词;
第二部分为农耕,分为两段表演,第一段主要通过若戛阿布与阿布摩的对话,反映彝族祖先们迁徙、繁衍的历史,其中阿布摩与阿达姆生了一个孩子,叫阿安(戏中只用一个小布包代替)。他们背着粮种找了许多地方,均年年灾荒,最后,他们来到了裸戛院子,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于是,他们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开荒、种地,粮食喜获丰收。
第三部分为"扫寨" ,又叫"扫灾星",彝语读作"咪朵秋":巫师若戛阿布带领彝族老人阿布摩走村串户,扫除灾难、疾病、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古老的撮泰吉
"撮泰吉"以其别具一格的古老民族艺术特色,在我国古老的戏剧剧种中独树一帜,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无论在人类学、民族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甚至是傩戏、地方文化史学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比拟的研究价值。
0
验证码:
换一张看不清
请为您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留一段话、点一柱香、献一束花,让他们在天堂永不孤单。
现价:20天堂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