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少年苟嘉诚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42341932
本馆由[ 苟建华]创建于2024年02月01日

西府锅盔

发布时间:2024-11-20 15:00:43      发布人: 苟建华

西府锅盔

大嘴爱吃 2023-03-18 10:23

头号陕菜产业新媒体!

全球陕菜企业联盟发起者!

关中八大怪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关中人旧时常吃的一种烙烤性食物。不论离乡,还是居家。相较而言,关中西府人要比东府人更青睐此食。尤其是在凤翔、岐山、扶风、武功、乾县、长武、礼泉等平原县区,锅盔的身影须臾不离。其中,以扶风和武功的锅盔最大最厚。

在我幼年的记忆中,锅盔比馒头更具面香味,谁家要是烙锅盔,在户外村道上,远远都能闻得出。在小孩子敏锐的味觉系统里,烙烤出的香味要比蒸的馍馍更诱人。所以,过一阵子,就会央求妈妈烙锅盔。

制作锅盔,通常是硬面,和面的时候,要按季节气候掌握水温。和面是个费力气的活儿,先是和成死面块,视情况往里加面,尽量水分要少,和面时遇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还要用杠子来压。办法是:在案板所靠的墙上掏一个圆孔,将压面的专用木棍套上,然后,人骑在杠子的一端,手腿相配合,不断碾轧面团,边折边压,压匀盘到,然后切成两块,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这时,依然要视面的软硬程度加水或加面,不断揉压,直至面团光色滑润、柔韧筋道。当然,这是专业锅盔作坊里的办法,在家里制作锅盔,无需如此大动干戈。

小的锅盔,身形轻巧,较好制作,关中人将这种锅盔称为干粮。比如腊月时祭灶的干粮,便是如此。越厚的锅盔,烙起来难度自然就越大,在铁锅里烙锅盔,最怕的就是表皮焦灼。高手烙出的锅盔,不论多厚,一直熟透,表皮还总是呈微黄的面粉本色。其奥妙全在火候与面性的拿捏之中。旧时候,农村人烙锅盔,最好的燃料是薏子(小麦的外壳)或者麦草,一层层微洒,柔焰舔釜,锅内,则要不断翻动,并观察锅盔的成色,以免过火。至于锅盔什么时候熟透,可真是一门学问,薄的锅盔可以用筷子去扎,但是厚的,此法就用不着了,只能凭借累积的经验去判断。因此,锅盔制作工艺的精髓,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和面,二是火候。

旧时,西府人有个习惯,到羊肉馆子吃饭可以自带锅盔,于是,也便有了锅盔商贩就近售卖的现象。当然,泡馍馆子里的锅盔,也是专做锅盔生意的商户所作。西府人将厚厚的锅盔用大刀切成薄片,泖入热汤中,很是入味。

我所见过最大的锅盔,是在咸阳。2009年,咸阳市举办了首届中国面食文化节,武功县的倪家锅盔厂制作了一件巨无霸,一时引起轰动。这件大锅盔耗用27袋面粉,直径2.8米,厚度近2尺,烙烤用时两天半,中间火焰不熄,因为体型太大,翻馍只能借助倒链,实在是展示了关中人烙烤锅盔的超绝技艺。关中道上,最巧薄的锅盔也是在咸阳。这种锅盔类似于东府人所食的月牙饼,在炉子中烘烤后,用刀从中间剖开,再加入腊汁肉,油津喷香,甚是诱人。

岐山的油酥锅盔远近闻名,直至今日,县城里卖锅盔的商贩随处可见,在不少的饭店里,辣椒面、岐山醋、油酥锅盔和菜籽油,都是岐山人特色食品的主打物。油酥锅盔也被当地人称为“文王锅盔”,并附会了文王带兵打仗时应急创造此食的故事。岐山油酥锅盔在和面时会加入盐、菜籽油、香料,烙烤时并上敷芝麻,小火烙烤,表皮微黄,以“干、酥、香、脆”为特色。

在周原一带,锅盔曾是百姓走亲访友相互馈赠的佳味,因其形似盾牌,也有护身之意。尤其对于男子而言,锅盔是过去人远行路上的安慰剂,也是劳力者果腹的充饥物。在家的时候,锅盔与汤饭相配,是过去百姓常吃的餐食。若是出门,背上锅盔,行路饿了,向人家借口水,也是简便凑效的一顿饭。

武功和扶风一带,旧时流传有这样的风俗,喜迁新居的人家要事先烙制锅盔,将其切片,在搬运家具物件的过程中,每遇见村人,则要热情相待,赠其一块锅盔,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感谢亲朋友邻的长期关照,二则沾点老户的阳气和厚意,使得入住的新居聚纳祥瑞。

现如今,饮食丰富,餐馆林立,农户们自己做锅盔的习惯已经淡化,因此转向了职业化的商户所为。如今,出于效率性的诉求,和面用机器,软柴火也改为炭火了,人的随机性经验,也被恒定的程序化所替代。不难理解,在工业化的时代里,不仅食物的制作已有些许改变,与之相关的风俗不少也已烟消云散,锅盔在百姓心念里那雪中送炭般的坚韧感,也被大大缩减。换句话说,现如今,在关中人的生活里,锅盔一食少了旧时的苦情和坚韧,多了些许的轻松和细致。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