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甘肃 留住乡愁————油泼面
史书记载,隋唐时庆阳叫庆州,于当时的中原与西域往来间占据重要地位,乃是热闹非凡、商业昌盛的要道。就在这片土地之上,油泼面应运而生,成为过往旅人恢复精力的佳肴,也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默默见证着庆州往昔的繁华盛景,陪伴人们度过无数平凡而珍贵的岁月。 庆阳油泼面,深受大众喜爱,当地流传的顺口溜“擀的薄切的宽,辣子搁美醋调酸,刺啦一声一股子烟,不是神仙胜神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其独特魅力。 庆阳油泼面与陕西油泼面虽有相似之处,却在细微之处尽显庆阳人的独特匠心与地域文化特色。其制作过程别具一格,从揉面起始便颇有讲究。选用本地优质小麦面粉,蕴含着庆阳黄土地的质朴气息。加入适量清水,再添些许碱粉与土鸡蛋。碱粉用量需精准把控,多则使面泛黄且有碱味残留,少则难以增强面团筋性。恰当的碱粉能赋予面团卓越的筋道,揉制时仿佛唤醒面粉深处潜藏的力量;土鸡蛋为面团注入丰富营养,使其色泽鲜亮,光滑而富有活力。揉好后需醒面 30 分钟至 1 小时,让面团在静谧中充分吸收水分,为后续工序蓄力。 醒面完毕,将面团置于案板,师傅凭借精湛技艺,擀面杖在手中自如舞动,自面团中心均匀施力向四周延展,且边擀边转动面团,确保面片薄厚均匀不失韧性。继而切出宽窄一致的面条,那宽面恰似庆阳人豪爽性情的直观映照。师傅麻利地把宽面两头抻一抻,轻甩入沸水锅中,与此同时,抓一把鲜嫩的绿菜和脆生生的小豆芽也投入锅中。这绿菜与小豆芽的加入,不仅为整道面食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使其在视觉上更具吸引力,绿的清新、白的脆嫩与面条的金黄相互映衬;在口感上也带来了新的层次与变化,绿菜的爽口、小豆芽的脆嫩与面条的爽滑劲道相得益彰,锅中水需宽绰,以保证面条在充足空间中翻滚受热,迅速煮熟后捞出盛入大碗。 此刻,调料登场。一勺本地特制辣子面均匀撒于面间,此辣子面辣度适中,香气浓郁醇厚。再佐以适量盐、蒜末与葱花,蒜末与葱花可稍多些以增添独特风味。最为关键的当属香醋,其沿碗壁倾洒而下,刹那间酸香四溢,与辣子香交融缠绕,馥郁气息扑鼻而来。庆阳人对醋的偏爱,皆因这酸香之中凝聚着对家乡味道的深深眷恋。放调料时,辣子面需均匀铺洒,盐量依个人口味酌定。 烹饪环节,油温掌控堪称关键。需将食用油加热至七八成热,约 180℃ - 200℃,此时油面微微冒烟,迅即将热油精准浇淋于辣子面上,动作要敏捷,角度需恰当,使热油全面覆盖辣子面,借助高温瞬间激发其浓郁香味,促使其与面条及其他调料完美融合。 一切就绪,滚烫热油浇于面,辣子面瞬间香气喷薄,热气氤氲升腾,仿若盛大狂欢拉开帷幕。 食客搅拌均匀,每根面条皆裹满油、辣子与醋的诱人滋味。入口之际,面条爽滑劲道,初尝滑润之感在舌尖蔓延,轻咬则筋道十足,细嚼之下又现柔软质地,口感变化丰富,恰似灵动舞蹈于舌尖跃动。辣子香于口腔散开,热辣适度,醋酸味恰到好处,清爽解腻,令人欲罢不能,一碗下肚,通体舒畅,满心欢愉。 在庆阳,油泼面绝非仅是食物,更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是凝聚情感的坚韧纽带。往昔,庆阳人以农耕为生,收获的小麦经双手研磨、精心烹制为油泼面,一家人围坐桌前共享,那是辛勤劳作后的心灵抚慰,是面对困苦生活的坚毅坚守,见证着庆阳人世代的生存发展历程。 遥想古时,庆阳曾遭旱灾肆虐,粮食歉收,百姓深陷困境。幸有聪慧农妇,为使家人果腹,以家中仅存小麦面粉制面。揉面、擀面、切面,因食材匮乏,仅以干辣椒面与少许油撒于面,再用烧热石头烫油,却意外造就扑鼻香气。邻里竞相效仿,经岁月沉淀改良,终成今日闻名遐迩的庆阳西峰油泼面,成为庆阳饮食文化的耀眼标识。 唐肃宗李亨于安史之乱时途经庆阳。彼时战火纷飞,李亨一行长途跋涉,身心俱疲,急需休憩与补给。庆阳百姓虽自身生活艰难,仍倾囊相助,奉上家中食物。庆阳油泼面以其独特风味吸引众人目光,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油泼面端至李亨及将士面前,红亮辣子面、翠绿葱花交相辉映,诱人香气萦绕鼻尖。李亨举箸尝之,面条爽滑、辣子香辣、香醋酸爽,不禁赞叹为“乱世珍馐”。 此面让李亨与将士们在疲惫中寻得慰藉,熟悉的麦香唤起他们对陕西关中故乡的深切思念。在庆阳短暂休整后,李亨于灵武称帝。此后,将士们心怀对大唐荣耀的执着信念,念及庆阳油泼面带来的温暖与力量,思乡之情化作奋勇杀敌的磅礴动力,他们以无畏勇气投入平乱之战,一鼓作气,成功平定安史之乱,使大唐荣耀得以延续。这碗油泼面,自此在庆阳历史长河中镌刻下深刻印记,成为庆阳饮食文化里口口相传的传奇佳话,承载着庆阳人民的珍贵记忆与深厚情感,是庆阳饮食文化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永远闪耀在岁月星空之下,让每一位品尝者皆能于其中领略庆阳千年历史底蕴与独特人文风情。 美 佳作欣赏 食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富海,笔名嘉余,甘肃庆阳人,是一个热爱写作的厨师,烹饪闲暇时光自己喜欢写写美食制作类,生活感悟类,随着年岁增长,更加喜爱文字,想把很多很多情感,烹饪类经历转换成文字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