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作曲家程学勤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655684983
本馆由[ 孝行天下]创建于2012年04月25日

黄梅戏作曲家程学勤一生痴迷为黄梅

发布时间:2012-04-25 16:02:1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2006年02月20日08时50分   来源: 中安在线

  安徽日报2月16日讯 “小时候坐在家门口,听到对面山上农民边除草边唱的黄梅小调,感受到那种沁人心脾的美妙,就打心底想拥有它!”年近七旬的黄梅戏作曲家程学勤老人说起童年往事,竟动情地亮起嗓子,唱起了黄梅小调。

程学勤

 

  程学勤1938年出生在安庆市怀宁县,家乡浓郁的的黄梅戏传统和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班的演出,给童年时代的他镂刻了无法磨灭的记忆。幼年的程学勤不仅是黄梅戏班社演出的常客,还自己用青蛙皮做了个简陋的胡琴,处处留心学习。一两年后,他竟无师自通,学会了基本的胡琴演奏,《孟姜女》、《打猪草》都是这位“小天才”的拿手之作。

  初中时,程学勤随父亲来到安庆市。一有空,程学勤就跑到安庆民众黄梅戏剧团(市黄梅戏一团的前身),坐在门槛上听戏。特别是1952年冬天,黄梅戏大师王少舫、严凤英主演的《天仙配》在民众剧团预演,他更是雷打不动地每晚都准时出现在剧团门口。1954年2月,这个常在剧团门口听戏、边听边学着拉胡琴的小伙子引起了剧团工作人员的注意,他们亲自找上门来,把初中还未毕业的程学勤招进了剧团。

  虽然未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程学勤的胡琴演奏水平让剧团里的专业人士都赞叹不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适应,他很快便担任起主胡领奏的重任。为了弥补自己的专业缺陷,程学勤边工作边自学乐理及黄梅戏的系统知识,他选择了两本外国理论著作,慢慢啃、细细记,坚持完成课后习题,向剧团老师请教,逐渐充实自己。从1955年起,程学勤抱着“有些唱腔可以变一变”的念头开始黄梅戏作曲,从最初的《杜鹃》、《洪波曲》到黄梅戏电视剧《明月清照》,程学勤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共为黄梅戏大、小戏作曲204本,其中的《黄山情》、《桃花扇》、《山乡情悠悠》等作品多次夺得“金鹰奖”、“飞天奖”、“华表奖”和美国南海“金球奖”等国内外的大奖。

  虽已年近七旬,但程老的直率与开朗却感染了采访的记者,他不仅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说到兴起时,还用原汁原味的安庆腔唱上一段黄梅小调。采访结束时,程学勤认真而凝重地说:“我的创作一直坚持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在此基础上要重视创新、发展,以新面貌、新姿态展现给观众,这就是我的创作宗旨,也是我一生的任务。”

  (陈婉婉马静)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