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忆吾师
怀念国画大师谢闲鸥_百度文库
心香一瓣忆吾师
——怀念国画大师谢闲鸥先生
今年的9月27日是恩师谢闲鸥去世35周年的纪念日。三十多年前跟随谢先生学画的情景仍历历如在眼前。
1978年,那时我还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喜欢临摹连环画。有一天,母亲说要让我拜一个国画大师为师,便带着我去到谢家。
谢家在西康路南京西路口的一个石库门里。穿过院子,踏进宽敞的客堂,便被四壁悬挂的国画吸引住了。那些画,有清丽俊秀的山水画、飘逸潇洒的人物画、神态各异的神仙图,还有古秀端庄的仕女画和憨态可掬的婴戏图……满满地挂满了四面墙壁。谢先生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看了我带去的习作后,抚摸着我的头说:“画得很好!好好学!”后来,听母亲说,谢先生因年事已高,前几年就不收学生了,这次破例收了我,我是他的关门弟子。
从此我开始了在先生家的学画生涯。先生山水、人物、花鸟皆擅长,我想学花鸟和人物,但先生说山水画培养人的胸襟和气度,让我先从山水画开始学。此前我从未曾用毛笔画过图,他便手把手地教我,从山石的皴法,到松树的树皮、松针的画法,他都一一示范。我不知道画山水画应用什么样的毛笔,什么样的墨,他便指点我到哪里去买、该买几号的狼毫笔,各个牌子的墨各有什么特点,事无巨细,一一关照,还送我一方他珍藏的端砚。每次上完课,我将谢先生的样稿带回家临摹,下个周日,再将一周的习作带去请先生指教。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半年以后,我就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先生高兴地为我的作品题词:松壑争流,同时署上他的名字“海上闲鸥”,并送我一枚方章,在画上并列盖上先生和我的名字。此幅作品和先生送我的名章、端砚至今还珍藏在家中,是先生留给我的唯一纪念了。
当我在山水画上进步很快,还想学习先生的花鸟画、人物画时,噩耗传来,先生罹患晚期癌症,虽积极治疗,但终告不治,于1979年9月27日去世。
当时,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我只知道先生是个大名家,至于为什么有名、有什么代表作、作品好在哪里,并不知晓。长大后,我慢慢地通过先生的家人和一些文献典籍了解到,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是名满上海滩的国画大师。他19岁师从沈心海,是“海派先驱”钱慧安的再传弟子。他人物仕女、山水、花卉、翎毛走兽,无所不精,其中以人物仕女最为出众,对人物的须眉开相尤长,笔姿简洁、线条遒劲,时人称为“竹筋描法”, 又吸取了唐寅、费晓楼、上官竹庄等作品之长,发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工笔画风格。
先生的代表作品有《五百罗汉图》《螺壳幻景图》《众神图》《商山四皓图》《匡泸观瀑图》《香山九老图》《竹林七贤图》等。“报刊补白大王”郑逸梅这样评价他:“能在小小的扇面上,画五百罗汉、灵山大会,瑞气氤氲。每一罗汉,各有表情各有动作,加之降龙伏虎,弄狮控象,又复点缀一二梵宇琳殿,那真妙到毫巅,不可方物。”他曾在扇面上作《螺壳幻景图》,山坡汀草间,有着两个田螺壳,分别驻着释家和道家,两家竞作道场,缁流羽士,分集壳中,贝叶蒲团、铙钹钟鼓,以及佛轴神蟠、几椅杂器,应有尽有,观者必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民国年间,先生曾多次举办画展,每次都轰动上海滩。
先生1929年与黄宾虹、张大千、张善孖、潘天寿、徐悲鸿、朱屺瞻、刘海粟、马企周、钱瘦铁等创办奇峰国画函授学校,担任人物科主任。曾和张大千、张善孖兄弟等两次合作《九秋图》。他于1930年创设长虹画社,学员(包括函授)分布全国各地,前后学员逾2000人。我习画的西康路南京西路口的谢家寓所,便是当年学员盈门、求画者络绎不绝的长虹画社的社址。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的房子被拆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恒隆广场。
19223年,先生年仅23岁时就出版第一本画册《谢闲鸥人物仕女画谱》,“民初四家”之一曾熙题赞“艳溢錙毫”。之后陆续出版多本画集、扇集,于右任、叶公绰、吴敬恒等先后为他题签。1925年,多幅作品收入《当代名画大观正集及续集》出版;1984年、1988年、1996年,又在北京中国书店及上海书店出版及再版。
先生为人耿直,不亲权贵,同情生活底层的人民。据先生1943年收的弟子、曾获“中国版画鲁迅奖”的当代名画家杨永青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风雨寸草心》一书中回忆说,他15岁拜先生为师时,先生对于贫苦人家出身的杨永青十分同情和关爱,不收他学费,且让他任何时候都可以来学画,而别的同学学画时间只限于每周日晚上,这是学生中绝无仅有的特殊待遇。先生多次举办画展,每次将卖画所得提取百分之二十,捐赠《申报》《新闻报》两报所组织的助学金,以帮助清寒子弟的读书。抗战时期,曾作《流民图》,题诗云:“九州烽火十年摧,锦绣田园尽劫灰。为问峨冠肥马客,几人能解众鸿哀。”反映并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作品发表在大型画刊《中国生活》上,影响巨大。
上世纪五十年代,先生参加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华东分会,供职于上海博物馆,从事书画鉴定,至1961年退休。六十年代曾作《百子图》长卷,画中一百个孩童,神情各异,姿态生动,刻画入微,令人叹为观止。先生晚年创作了一批精品,由荣宝斋收藏。1981年4月,上海举办了谢闲鸥遗作展,数天之中,参观者达7000余人,其中包括当时的许多书画名家,无不赞叹谢先生作品题材之广、画风之雅、画艺之精、画品之高。
先生已驾鹤仙去35年,然而,跟随先生习画的短短一年多的经历却在我的生活中刻下了深刻的烙印。先生学识丰富,历史典故了然于心,商山四皓、龙女献珠、垓下之战、东方偷桃、赤壁泛舟、西园雅集、十八学士、钟馗嫁妹、八仙渡海、兰亭修禊、武陵探胜等题材都曾入先生的画;先生诗书画俱佳,画作完成,信手就能题诗,他的书法隽逸脱俗,与画作主体浑然一体。受先生的影响,我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小学毕业前就读了四大名著,初中就立志要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文学,并最终如愿以偿。跟随先生习画的经历还影响了我对生活伴侣的选择,我的老公是美术学院的教师,我的儿子现在也已是美术学院的优秀学生,我与艺术结下深厚的缘份,与先生对我的影响不无关系。
35年后的今天,我在文献典籍中寻找先生的足迹、在先生的朋友、弟子写的回忆传记中回顾先生的人生道路,我看到的是一个一生勤奋、锐意磨琢、埋首于丹青书画的艺术家,他画艺精湛,人品、艺品高洁。作为民国时期海派重要画家,先生的人物仕女画在民国画坛堪称翘楚。但先生一生行事认真务实,为人耿直,淡泊名利,故几为世人所淡忘。先生留下了几百幅作品,其中颇多精品,作为先生最后一名入室弟子,我有责任让先生和他的作品回归世人的视野,并将先生精湛的画艺传承下去,将先生所创办的长虹画社发扬光大,以告慰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