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葛振林
细雨如丝,几畦巴掌高的小白菜绿得发亮,一株百年老樟和数十盆花木,小院宁静无声。
2005年3月23日,衡阳警备区招待所院内的两层小楼墙面斑驳,这栋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里,所有陈设仿佛也挟裹着时光倒流,比如那台18英寸的旧式彩电;比如那张黑亮的有破洞的藤椅,比如藤椅旁那枝色泽相近的树根拐杖。
坐在藤椅上的老人走了。两天前,在衡阳市中国人民解放军169医院,88岁的葛振林,因肺功能、心功能、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辞世。
2005年3月21日,并不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就像1941年9月25日一样。
那个瞬间之后———当他与四位战友从狼牙山主峰棋盘陀一跃而下,命运又给了这个战士64年的时光。
2005年3月25日上午,衡阳市殡仪馆最大的灵堂三门齐开,人群和花圈还是挤满了院落。在挽幛上,人们可以看到聂力的名字,这位女中将的父亲,正是当年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狼牙山五壮士”六字,正是司令员当年对英勇下属的断语。
在吊唁人群中,一些须眉皆白、举止整肃的老者引人注目,但更多的男女老少并没有明显的特征。
“他真的是一个大英雄。”72岁的衡阳市民王焕云说,自己是文盲,过去不知道葛振林是谁,这几天听孙儿讲这是个大英雄,跑过来一看,就相信了。
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在黄茶岭的小院附近,大家对平日称为葛老的这个人有另一种描述。
“不像个英雄,倒是个瘦瘦的干巴老头。”在街角摆擦鞋摊的李云说。这位34岁的妇女来自湖北,她说自己学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但葛老和她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架子,常来问寒问暖,让她心里觉得“蛮舒服的”。
“他常常会问蹬三轮的、卖菜的,家是哪的,收入怎么样,几个娃,上学了吗?”附近卖期刊的老人芦石安回忆说。
“常年都是一身旧军装,戴个黄军帽。”年纪小12岁的芦石安还给葛老起过一个外号:“葛两毛”,因为街上的人都知道,葛老买东西若余几毛钱找零,总说句不要了摆手就走。
“穷人富人,他都很能合得来。”75岁的葛夫人王贵柱说,老伴还是更喜欢穷人和孩子,他喜欢摸孩子们的小脑袋;喜欢穷人就是给钱。
“要饭的就喜欢围着葛老家门口转。”芦石安得出这样的结论。
王贵柱还解释道,葛老就喜欢旧军装,做了一件西服,从来没穿过。戴黄军帽是因为跳崖时碰了头,戴帽子挡挡风。
多年来的每天早晨,黄茶岭的人们会看到这个身着旧军装的老人拄着拐杖去警备区拿报纸,一路上敲得地面“铛铛响”,他见了谁都会打招呼,逗会儿乐。邻居们说,可能除了打仗的时候,葛老一辈子都是笑口常开。
“可是现在街上都冷清了,那个爱说笑的老头去了。”芦石安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