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社编委、办公室主任易学君生平简介
海西晨报社编委、办公室主任易学君生平简介
1989年7月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编采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历任《青年之友》节目、《经贸纵横》节目记者、编辑,1994年12月获得编辑职称。1997年9月转业至海西晨报社,历任新闻中心任编辑、新闻中心副主任、编辑中心主任、时事评论台首席编辑、台海时事部主任、总编办主任、办公室主任、编委,2001年12月获得主任编辑职称。
2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新闻工作第一线。特别是在海西晨报社的12年中,一直坚守编辑工作岗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长年加班,经常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曾创造连续值夜班90天的纪录,多次在海西晨报社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08年被评为厦门市第六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在海西晨报社期间,参与了一系列重大题材宣传的策划、组织、采编,如《“托儿”现象面面观》、《蚊子为何这么多》、《抹香鲸魂归厦门》、特区成立20周年、迎接新世纪、2000年、2004年欧洲杯、2002年、2006年世界杯、2000年、2004年、2008年奥运会、2000年至2006年全国“两会”、党的十六大、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年终盘点等系列报道及特刊。在编辑工作之余,1999年,参与厦门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9·8”华夏行采访, 2008年赴台采访第二次“陈江会”,撰写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此外,还长年坚持评论写作。在此期间,采编的30多件作品在全国、省、市获奖,如《机关莫泡“功夫茶”》获1998年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戴尔为何相中厦门》获1998年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市长观兰》获1998年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蚊子为何这么多》获1998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赵丽蓉在厦主动纳税二十余万元》获1998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抓黄牛》获1999年度厦门市好新闻摄影漫画奖、《透过局口看社会》获1999年度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国产传真机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获1999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环岛路之憾及其他》获2000年度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知本运营”来搭桥 “鳌冠”虾苗走天下》获2000年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二等奖、《好项目为何没“奶”吃》获2000年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投洽会”上卖股权》获2000年厦门市优秀新闻作品三等奖及2000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厦门商报》2000年10月25日1版获2000年厦门市优秀版面奖及2000年度福建新闻奖三等奖、《政府就该为民办实事》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摄影作品复评铜奖,《电力动脉高空体验》获2002年度福建新闻奖(新闻摄影)二等奖、《厦门商报》2003年3月21日1版获2003年度厦门新闻奖好版面奖、《厦门商报》2005年10月9日4版获2005年度厦门新闻奖一等奖等。
他长期坚持新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相继发表新闻理论论文10多篇,如《90年代台湾广播走向》(《中国广播报》)、《台湾广播“招牌话”》(《中国广播报》)、《中国报刊东南西北谁主沉浮》(《中国广播报》)、《一种新型的广播纪实文体——FEATURE》(海风出版社《探索与改革》)、《中国广告好逍遥》(中国发展出版社《大热点 大沉思》)、《而今迈步从头越》(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现代传播》)、《凤凰涅槃──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把讲政治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班论文集》)、《新时代•新挑战•新任务──浅谈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福建新闻界》)等。此外,还参与编撰了《厦门商报新闻志》。工作之余,他笔耕不缀,在内地及台湾发表作品15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