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翻译家刘习良,叩开魔幻现实主义之门
近日,我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协会原会长刘习良先生逝世,享年82岁。
中国翻译协会称刘习良曾“翻译出版过大量西班牙和拉美国家的文学作品,《玉米人》、《恶时辰》、《枯枝败叶》、《幽灵之家》、《天谴》、《礼拜二午睡时刻》等译作,为中国翻译事业和中国与西班牙及拉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翻译界的巨大损失。”而上述译作正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刘习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
五易其稿译《玉米人》
提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国人往往最先想到的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其实196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危地马拉著名作家阿斯图里亚斯,才是拉美文学爆炸的奠基人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早的开路人,而其代表作《玉米人》的中文译者正是刘习良和其夫人笋季英。
何谓魔幻现实主义?刘习良曾将其特征概括为“根据印第安人的思想意识,在叙事和描写中插入神奇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借以反映拉丁美洲的现实,达到暴露、抨击、谴责社会黑暗的目的。”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这一高度概括,是刘习良在在翻译《玉米人》过程中得出的,也让国内读者较早对魔幻现实主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受益良多。
阿斯图里亚斯于1899年生于危地马拉首都,自小喜爱大自然和神话世界,这深刻地影响了其终生的文学创作。其中发表于1949年的代表作《玉米人》,包含了大量玛雅神话传说,故事的主线是印第安人与土生白人因为种植玉米而产生的矛盾与斗争。这是阿斯图里亚斯纯熟地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出的伟大作品。1967年因其“文学作品充满活力,深深植根于拉丁美洲民族气质和印第安人的传统之中”,阿斯图里亚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正是这部《玉米人》,成为刘习良翻译生涯中最费劲的一部作品。在翻译《玉米人》之前,刘习良和笋季英夫妇曾合作翻译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恶时辰》以及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又翻译过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阿连德的《幽灵之家》,塞尔希奥·拉米雷斯的《天谴》等,“但从来没有感到如此费劲”。结果这颗“苦果”让他们从1980年起啃了数个春秋,五易其稿,于1984年完成了翻译,并于1986年由漓江出版社收入“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2013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全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