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北大教授林焘先生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物美价廉”的学人,也是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学人,但也无庸讳言,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一种“文人相轻”的习性,因此一些学术领域常常因学术争论而发展到人身攻击,会上吵架,会下笔架者不乏其人。但中国语音学界却是比较团结,比较凝聚的群体。这与这支群体的带头人之一林焘先生的穿针引线的协调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必不可分的。
林焘先生最大的特点是不仅能从事学术研究,倡导学术活动,而且善于团结学界同仁。在中国语音学界内,甚至是海外欧美、东亚日韩、港澳台同行中没有人与林焘先生有过不悦,也没有人与林焘先打生过笔仗,这不等于是语音学界没有讨论商榷而一团和气,而是语音学界的学术讨论全都浸沉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中,这首先要归功于林焘先生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他善于和同行沟通,无论是上对老(比如97岁的吴宗济先生),还是下对小(比如初出茅庐的研究生)他都平易近人,平心静气。他能把自己从小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偏不倚”、“和而不同”、“化剑为犁”、“化急为缓”的协调沟通功夫不露声色的运用到同行间的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之中。同龄同辈之间有“相轻”之病他能消解,上下辈之间隔阂他也能抹平代沟,在林焘先生的言谈举止中,我们没有看到他对人的面红而赤,也没有看到他对谁的大声粗语的批评,更没有听到他与谁的对吵与笔攻,他用春风化雨般的儒雅谈吐和轻声慢语般的标准京音感化了与他相处的所有熟人,不管是性格刚愎自用的偏激才子,还是锋茫毕露的高学历教授。林焘先生既有知识分子的傲骨,又有谐协众人的成熟,正因为这样,全北大各路才俊都愿与他交朋友。他的家——燕南园52号成为校长和职工们常去做客的地方,也是国内外语言学同行感情倾注的温地,更是年青研究生驶向学术大海想往拜访而又多获动力的港湾。
记得1994年秋季,我和高明明、王韫佳三个林先生博士毕业后重聚先生家里,林先生不仅继续勉励我们在学术上再接再厉,而且和夫人杜荣先生一起请我们吃饭,饭后,又把他俩五十年前的照片给我们看。岁月虽然抹去了他们年青时的一些帅气和美丽,但却把他们的感染与深沉醇酿得更加迷人,这使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女士在家热情接待萧红、萧军等青年作家的感人场面……
几十年来,燕南园52号客厅成了国内外同行尤其是北京各界语言同仁和新老学生逢年过节拜访林焘先生又从中获得鼓励和欢心的地方,今年的春节他们的寄托之路在何方?!实在不忍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