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杰与贾大山的《取经》
文/朱保住
1975年的夏天,《河北文艺》的编辑肖杰收到了正定县文化馆贾大山的一篇来稿,题目叫《炉火》,内容是写贫下中农和阶级敌人做斗争的。写得有点儿好人好事的味道。但文笔不错,看得出作者也很有思想。于是,他决定去见一见作者,给稿子提些修改的意见。
后来,肖杰就收到了这篇题目为《取经》的稿子。稿子抄写的是蝇头小楷,一笔一划,写得极认真。对这篇稿子肖杰写了按语,经副主编张庆田修改后作为头题很快发在了《河北文艺》第4期上。接着《人民文学》进行了转载。后来,全国进行1977年——1978年第一届优秀短篇小说评奖,贾大山这篇小说排得很靠前获了全国奖。
每创作一篇稿子,大山都是极为认真。修改时尽量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掉。这样,他的稿子越修改字数越少。他写的一篇《中秋节》,总体不错,但有的地方还需再改一改,肖杰给他提了意见后,告诉他哪一天把稿子送来,不要误事,准备发头条。发稿的日子到了,稿子还没来。肖杰正在办公室给他打电话,他一推门说,“肖老师,别打了,别打了,我来了!”肖杰一看,原先六千字的稿子现在成了四千。肖杰问,这是怎么回事,大山说,“我就是这么个习惯,改一遍稿子就会少些字,再让我改一遍,我就减成三千字了。”他的稿子,就是这样,越改越短,越改越精炼。
《中篇小说选刊》的副主编章世添是肖杰的好朋友。一天,他让肖杰代他向贾大山约稿,写一个中篇。大山说,“我没写过那个,写不了。”肖杰就劝他再突破一步,试着写一写。他说,那我就试试吧。过了些日子,大山送来了小说《钟》。篇幅比较短,内容也显得较为单薄。肖杰让他把人物、事件再展开一些写。大山说,行!结果把稿子压在了褥子底下,一直没再写。他没想好的东西就绝不动笔去写。在创作时,经常是大山写了初稿,就把它放在褥子底下压几天,想好了就拿出来修改,修改后再压到褥子下,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正因为这样,他写的作品虽不是太多,但篇篇叫得响,篇篇是精品。为此,孙犁先生曾有话说过:“小说爱看贾大山,平淡之中有奇观,只是作品发表少,一年只有四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