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贾大山先生
栗 牌:我对大山先生的印象总共有四点。一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使他有着他人无法企及的丰富经历和阅历;二是写出了一批好作品。他用勤奋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创作出一批好作品,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一批栩栩如生的文学人物和精神财富;三是结识了许多好朋友。他用他的好人品结识了许多朋友,其中有官员,也有老百姓;四是带起了一批文学精英。我相信大山先生的精神不仅影响我们,而且将影响几代人。
王志敏:虽然大山去世十年了,但他的印象越来越清晰,声望愈隆。我相信时光会给我们答复,大山深处藏有黄金。在作家圈子里,大山是一个小核心。这不只因为他的善良,也还因为他的智慧。在河北他是文学阵营的纽带之一,因为有他在,朋友们总觉得很和谐。在正定他则成了旗手和领袖,为正定成就出一片文学风景,以至后来被人们称作“正定现象”。市井之中,他也有不少朋友。他们从他那里讨生活,他从他们那里讨智慧。他许多小说的灵感、素材、原型等等,都是从他们那里获取的。他做官,给人们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其一:清廉。他欣赏清官文化,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去实践。其二:做事。他干工作条分缕析,纲举目张。当然,大山最看中的还是自己的作家身份,他恪守中道,不赶潮流,作品不媚低俗,总是很端直的样子,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的作品的幽默与风趣。他的为人与作品,就是真、善、美的化身。
张银耀:真正认识并接触大山先生,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我是前任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秘书,那时他们经常一起聊天、一起散步。后来他调到政协工作,成为我的领导便有了各方面的接触。首先是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气息。他的为人不但正直善良,而且深怀忧国忧民的情愫,这一点难能可贵。大山先生的一生,人品高尚,文品认真,对人民群众负责以及他勤奋创作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崔玉华:大山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十年了,但是他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阅读他的小说作品,其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栩栩如生、过目不忘,从而使小说百读不厌,既动人又感人,即使放到现在一点也不过时,许多作品如改编成小品,完全可以在“春晚”演出。另外,我们作为后辈,就应责无旁贷地学习他的精神,继承他的品质,积极创作,加强交流,为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张瑞杰:我认为,我县文化事业能有目前的大发展,大山先生功不可没,尤其是文化基础建设(新华书店、常山影剧院、文化中心大楼)、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保护(三套积成的编纂出版、常山战鼓的横空出世以及开元寺钟楼、华塔、凌霄塔、大悲阁等的重修)、文化发展基金的落实(文艺繁荣奖等)、旅游城市的提出以及许多前期工作等等,大山先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韩梅玉:大山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突出的特点应是孝顺、善良、正直、无私、勤奋、认真、清廉、敬业,这些品质也成为我县文艺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另外我们还要学习大山先生严谨的创作态度,每篇作品他总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加之他丰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使作品内容厚重、功底扎实、成为我省乃至我国文艺大花园里一处不败的风景。
何 玉:作为大山的老朋友,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情操,他在任何岗位工作,想的总是人民群众,即使在他病重期间亦是只替别人着想,这是许多人的共识,实际上多年来,贾大山已经成为我们正定县的一张名片。在此建议两件事,一是我认为纪念贾大山,就应该学习他、继承他,并成为一种定期活动。二是邀请一些文化名人,总结一下贾大山对当代文学的作用。
张兰亭:上世纪70年代末,我当时在部队服役,在杂志上看到他的小说《正气歌》、《取经》等,其中的一篇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在当时影响很大,同时也让我知道了贾老师和我都是正定人。认识贾老师是在1981年秋天,直至到他去世,我们一直交往。贾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做人正直,这是许多人的一致感受;二是作文严谨,追求唯美、完美,可以说篇篇是精品;三是淡泊名利。当时省文联、省作协机关几次调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常说,不论在那都可以做一些对人民有益的事。
康志刚: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大山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忘不了,在我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他对我的精心栽培和热情呵护。记得1992年,《河北文学》举办了一个征文,我写了小说《枯井》,拿给大山老师,请他指点。他看后认为选材不错,但个别细节写得还不到位。为了让我将这篇小说改得更好,他还帮我出主意,怎样通过精彩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把人物塑造得更为形象和丰满。我每改出一稿,他都要认真地看,然后提出意见,再让我修改,直到改得让他满意为止。通过修改这篇小说,让我开了眼界,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创作经验。这篇作品刊登时,他还写了评价文章。就是这篇凝集着大山老师心血和爱心的作品,不但获得了《河北文学》杂志社的征文奖,还获得了省作协第四届“金牛”文学奖,这对我这个刚步入文坛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他的这种对文学新人真诚扶持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一样,值得大家永远敬重。
袁学骏:通过今天学习、纪念贾大山我有三点启示。一、他做人自身修养很高。他的自身修养既有家传,又有后天的学习、丰富的社会阅历,综合塑造了他的聪明、幽默、睿智、正直、敬业、豁达;二、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这种表现来自他大量的作品,特别是写我们农村,既象鲁迅、又象契可夫的笔法,但绝对是贾大山的笔法,挖掘生活,利用白描,新颖独特,往往几笔就能把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感人。三、对作品精益求精。他对自己的作品严谨、认真、忠于写作的态度,曾多次得到铁凝主席的赞赏,同样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借此机会我提四点建议。一是就纪念贾大山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机会,建议正定掀起学习研究、宣传贾大山的高潮,并成为我们永远坚持的任务;二是建议正定为贾大山塑像,并建设大山纪念馆。大山先生作为我们正定县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文化符号,怎么“做文章”纪念他也不为过;三是建议正定县委县政府、县文联、作协几家联合设立“贾大山文学或小说奖金”,以此奖掖新人、鼓励后辈;四是建议正定召开一次以贾大山命名的“现代文学创作论坛”,为大山先生的创作贡献定位,为今后正定文学的大普及、大发展做准备。
徐 玲:召开此次座谈会以及刚才听了大家的讲述,我心里也很不平静,油然产生了这样一句话———大山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人品好,作品美,总是通过一个小事物,看世态炎凉,每每捧读他一篇篇的美文,都是精神享受。大山先生不仅是位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有能力、口碑好、人缘佳的领导干部。大山1982年任文化局长达九年,华塔的修缮,就是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三上北京,国家文物局很快将华塔修复工程立项,由省文物局设计、施工。以及后来的钟楼、凌霄塔、大悲阁大型修缮工程都是他亲自去北京跑来的。常山影剧院、正定电影院的新建和重建,文化中心大楼的立项和建设,还有诸如201汽车的成功运转,常山战鼓队打进北京亚运会等等,他都功不可没。大山先生为正定的文化事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值得正定人民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