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恕1931年六月初一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一个职员家庭。她的爷爷沈邃轩1868年-1941年是清朝的秀才,她的爷爷和父亲都曾与晚清大儒沈曾植1850年-1922年在一起共事。她的家中有父亲沈衍增1897年-1978.3.7.享年82岁,母亲吴聿莪1902年-1977.1.16享年76岁,及大哥沈庆钫1922.11.29-1990.3享年69岁,二哥沈庆锐1929.3.19-1995.11.23享年67岁,大姐沈如镜1925.4.11-2008.5.8享年84岁,二姐沈如中1927.5.15至今和一个弟弟沈庆锜1935.1.5-2010.9.25享年76。
她1949年9月参加工作。从小她就勤奋好学,吃苦耐劳。1955年她24岁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在校时她成绩优秀并担任班干部,毕业后,她服从组织分配,听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浙江来到山西太原化工学校任教。从南方到北方,她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饮食不同就是其中之一。她以前从没吃过馒头,一开始她怎么也咽不下去,后来她克服了困难,能吃下去了,并且自己还学会了蒸一手好馒头。
她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论走到哪,都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1965年至1983年她在太原十一中教书。1981年她入党。她1987年被山西省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中教高级职称。她连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她多年担任班主任,凡是经她带过的班都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她一直以来担任学校外语教研组组长,在工作中她坚持原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她积极带领她们组的老师开展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因为成绩显著,她们教研组多年被学校评为先进集体。
她刻苦钻研英语教学,她教的毕业班英语在太原市毕业会考中名列第二。市教育局委托她们学校代办的迎新街地区初中重点班,她教的英语,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太原市命题)英语成绩名列第二,及格率为90%以上。学校办的高考补习班(理科班)考入大学中专技校的占90%以上,她教的英语名列第一。1983年她在太原三十三中教书。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倾注了她所有的心血,真的很不容易。她是俄语专业毕业的,文化大革命因中俄断交,所以她转行教英语。她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给家人做饭,在厨房她边做饭,边在厨房的墙上背写英语单词。
她在1961年曾翻译俄文版《技安防火》五千余字(五机部部属院校校际交流教材)。1968年她曾翻译英文版报告文学《富科特要室》八千余字。1981年她曾写过一篇论文题为《谈谈移行与音节》三千余字。
1981年5月18日太原日报刊登并表彰了她,标题为(“老园丁赞”并附有她本人照片)。1982年她被评为太原市“五讲四美”先进个人。1985年她教的高三毕业班会考英语及格率为全市普通中学第三名。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她连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1988年她退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她做人一直都很低调,从不喜欢宣扬自己,这就是她做人的风格。
1958年27岁时她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她一直都很瘦弱,曾住过两次医院,病因都是不明原因的高烧,最后出院医院也没诊断出来是什么病。她心地善良,性情温顺,为人宽厚,她与丈夫相处的52年中,两人从来没有吵架拌嘴的事,夫妻两人感情融洽。她对丈夫、对儿女、对工作总是默默的奉献,无怨无悔,她真的很可敬,很了不起!她丈夫常说的一句话是“沈恕是个好同志,贤妻良母好干部。”她不仅在事业上成绩卓越,家庭生活中她也为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她以她的贤淑、能干为我们家撑起一片快乐的晴空--丈夫因为有了她而能更加专心写专著,儿女有了她而拥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她丈夫常说“沈恕同志,你的儿子女儿在你身边一边一个‘小’字形长大,你的功劳不小。”她没有给她的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产,却在精神上给了他们无价之宝——那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以诚为道,以仁为德。”她那有限的生命,在人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1988年退休在家她也没有闲着,在家带孙女,洗衣买菜做饭。她教孙女折纸,从天上飞的飞机和小鸟等,到地下跑的各种小动物等等。她给孙女讲有趣的故事和猜谜语。她给孙女织毛衣毛裤,做棉袄棉裤。去幼儿园和学校接送孙女,去学校参加孙女的家长会,她会讲老师表扬了她孙女什么,又批评了她孙女什么。她的退休生活充实而忙碌。
2006年7月26日她75岁时在家中摔倒头破血流,紧急送往武警医院后诊断为右侧中颅窝底脑膜瘤。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躺在病床上的她,发出非常微弱的声音叫来她的儿子,让她的儿子即刻就去她们学校帮她给地震灾区捐款,因为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当时病魔已经把她折磨的意识不清,但国家有难时,她就立刻清醒,她的心永远都牵挂着国家。2010年5月25日11时11分,她不幸在武警医院病逝,享年80岁。2013这一年她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可是我们大家还是无时无刻都在想念她,她的慈爱留给我们终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