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首创者和奠基人
我国出版改革是从发行体制改革起步的,而发行改革则是由王益同志提出并组织实施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出版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图书品种和印数迅速增长,广大城乡读者对图书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出现了社会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出书难、买书难问题。这首先是由于印刷落后、出版周期过长的原因造成的,而发行体制存在弊端使流通不畅也是重要原因。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实行专业分工,出版社集中精力搞编辑出版,图书发行由新华书店独家经营。这种体制有其历史积极作用,但流通渠道太少、购销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单一,出版社不得自办批发,开办个体、集体书店也受到限制,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疏通流通渠道,搞活发行体制,增强发行能力,迫在眉睫。
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王益同志早在1982年即提出:“以国营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一主三多一少”)的改革思路,并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年作出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主渠道的改革、出版社的自办发行、多种购销形式的出现和民营书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1984年,王益同志又提出,从改变出版与发行绝对分工、出版社也要搞发行入手,推动包销改为寄销,适当提高书价,出版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对图书出版与发行的传统体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新思路。王益同志的意见在新华社《内参》发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于同年11月8日写信给邓力群并中宣部出版局、文化部出版局,说“王益同志所提意见,触及了现行出版发行制度弊端的症结所在,这是建国以来没有人提出过的”。王益同志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既缓解了当时困扰出版界和广大读者的“买书难”,又为日后的深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