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会作:生前不能回去,死后也要落叶归根
红军时期,江西的兴国县是中央苏区著名的模范县、红军县,这个只有23万人的小县城,就有近九万人参加了红军,而中央红军长征时的12个主力师,其中有七个就是从兴国县出发的。
兴国不仅是红军主要的兵源地之一,也是红军时期的主战场,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高兴圩保卫战就是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与敌军十几万大军血战了七天七夜,战线拉的有十几里长,是红军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
兴国人民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国后也诞生了56位开国将军,成为著名的将军县,而今天要说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一,他就是开国中将邱会作。
兄弟二人一同参军
邱会作生于1914年,家人紧衣缩食将他送进学堂读了两年书,让他粗通文墨、长点见识。
后来红军来到这里,带领大家开展农民运动,贫苦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家也积极响应革命,支持红色政权,而他们家就是大家的表率,邱会作的父亲当选为苏维埃村长,他的哥哥邱会佳还是赤卫队队长。
1929年红军扩编,赤卫队也编入红军,15岁的邱会作就跟着哥哥一起参加了红军。
邱会作年龄不大,担任为人机灵,嘴皮子也利落,上级有心培养他,将他送进红五军团的宣传队当宣传员。
起初邱会作在群众面前还张口说不出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站在大家面前,他也不脸红了,不但讲话干脆利落、生动活泼,还能结合当地口音,并与实际案例串联起来,讲得大道理群众们不但爱听,还能听明白。
不但如此他还学会了演话剧、唱红歌、编快板,成为宣传队最出色的宣传员。
1934年9月,邱会作调到总供给部担任统计员,一个月后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而曾与他一起参军的哥哥已经不在了,邱会佳在六个月前的广昌战役中牺牲了。
后勤出身的四野名将
邱会作政宣能力很强,此外他在后勤工作上也很有天赋。
他虽然只上过两年学,但是记忆力非常好,特别是对数字非常敏感,之前在红军学校培训时也展现出他在计算和记数字上的特长,无论什么数字听一遍就记住了。
他在总供给部上任后,很快就将各种数据和物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因表现出色还升为总供给部的政治指导员。
红军长征时离开了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后勤补给工作非常困难,尤其是粮食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邱会作可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
每到一个新地区,他就派人出去购买粮食,而他带着人去找当地老乡,询问什么野菜、野果可以食用,然后总结下来向各部队宣传,这样既可以增加食物来源,也避免误食中毒,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从长征到抗战结束,邱会作基本上都负责后勤供给,直到抗战胜利后调任东北,他出色的军事才能才有机会施展。
他来到东北后,既能搞后勤、也能干政工,很快被林总看中,时间不长就把他调到第八纵队当政委,而且八纵与其他部队不一样,因为他这个政委被林总指定为军事决定者,是实际上的“一把手”。
八纵在邱会作率领下,解放黑山、攻克阜新、攻打锦州,参加辽沈、平津战役,1949年八纵改编为45军,邱会作成为第45军首任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邱会作担任第15兵团副政委,1955年授中将,不久后又被调到总后勤部,1959年升为总后勤部部长,而且他一干就是12年。
晚年生活
可惜老将军晚节不保,1971年被撤职,1981年被判16年,七个月后被保外就医安置在西安生活,在当地政府的悉心安排下,老将军晚年生活还是不错的。
不过当年因受他的牵连,弟弟受到批斗,母亲气的生了大病最终病逝,而表弟也因他提前从部队复员,失去很好的发展机会。因为这些他对亲人心怀愧疚,一直想回家看看,却无颜面对他们。
到了90年代末,兴国筹建“将军广场”,而且还有邱会作的雕像,邱将军听说后,就想回家看一看,也想见一见没有忘记他的父老乡亲。
有了想法后,将军就给兴国县政府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回乡看望的意愿,还询问能不能住在县委的招待所。不久老将军收到了回复,信中表达了对老将军的欢迎,也答应了他的要求。
只可惜在动身前,将军不慎跌倒摔了一跤,被送往北京接受治疗,此后一直没有离开北京,2002年7月18日,老将军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嘱托儿女,希望自己去世后,遗骨归葬家乡,生前不能回去,死后也要落叶归根。而将军病逝后,最初葬在八宝山,为了实现父亲临终遗愿,在将军病逝六年后,经过组织的允许,将军骨灰被接到兴国,安葬于上密村村口一处山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