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笛王”俞逊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952383448
本馆由[ 孝在天地间 ]创建于2012年04月20日

矫矫不群 笛林独步---缅怀俞逊发老师

发布时间:2012-04-20 14:34:56      发布人: 孝在天地间
矫矫不群 笛林独步---缅怀俞逊发老师
于东波
  三年前的冬天,当看到橙红色的夕阳余晖挂在树梢时,我对俞老师说,我在吹《琅琊神韵》最后一段时,脑子里面浮现的就是此刻的景象。老师深有感触的说:“是啊,夕阳西下了,虽然是那么的美丽,但时间已经不多了,还有什么值得去争的呢?” 能有如此大彻大悟,乃大师境界!我们面对着无限好的黄昏思索了许久……

  今天,一代笛子大师俞逊发去逝了,吾辈甚是悲恸惋惜!想起五年来俞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感激和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俞老师不仅指导我如何吹好笛子,还教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加深了对传统音乐,特别是笛子艺术的深层次理解。作为弟子,在送别俞老师时,深感传扬俞氏竹笛文化的责任重大。



  倾听俞老师在德国的即兴演奏录音《太极无穷》,可以感觉到它用的五声调式,仿佛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这首乐曲旋律古朴、典雅,意韵深远、悠扬,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无穷享受与联想。能即兴吹奏出如此作品正是源于俞老师长期倾吟中国文化,能体悟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果。这首乐曲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是中国人最传统的哲学观,审美观的体现。俞老师的其它作品如《赤日》、《秋湖月夜》、《琅琊神韵》等也都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肥沃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深受广大笛子演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也正因为如此,《秋湖月夜》被评为二十世纪世界华人经典音乐作品。



  俞老师不仅在笛子演奏和制作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而且善于从古今其他大师的作品中总结和吸纳精华,给我们的中国民族音乐家们以有益的启迪。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中国民乐(中乐、国乐、华乐)的创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反映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上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演奏国人自己的乐器,必须从我们这个悠久文明古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笛艺传承中国文化思想,开创中华民族音乐的新篇章。



  吹笛子理当发扬中国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学在近代出现了断层。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诸多弊病的今天,研究和弘扬国学已是迫在眉睫了。笔者认为吹笛子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我把他解释为“人与笛子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和谐”俞老师都做到了,而且都做得很好。



  “儒家”、“道家”、“悟禅”等等思想都是在教人如何做人、行善,都在讲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学音乐亦是如此,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先学做人,德艺双馨才是真正的艺,德在前,艺在后,这样才能在笛艺生涯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国家有这么多“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提高国民素质”的文化遗产,为什么不去学习研究它们呢?自身修养是我们达到音乐彼岸及境界的唯一。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俞老师的笛艺生涯中得以发扬,台湾林谷珍先生说他是“文人吹笛”。



  俞老师领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百家文化,感悟人生,体悟天人合一,明晰哲理禅机,做到大彻大悟,是为得道之明师也!如今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闪烁着不朽光辉!我们更应该把俞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





---------------------------------------------------------------------
  于东波,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习笛,后师从王长庚老师。1997年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专业,跟随王洪波老师学习竹笛。毕业后师从上海民族乐团首席独奏演员、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俞逊发教授,并受到俞大师的免费辅导。

个人荣誉:
1999年代表学校参加中澳文化艺术交流,获得好评;
2001年获江苏省民族器乐比赛铜奖;
2003年创作的排箫曲《思归》获南京市优秀作品奖;
2005年演奏原创曲目《丝路风情》获“听雨杯”首届全国竹笛邀请赛成年组金奖第一名;
2005年设计发明了“笛膜调节器”获国家专利;
现为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理事。

个人特长:
在其他乐器上也有一定的造诣如:箫,埙,排箫,口笛,巴乌,葫芦丝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