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笛声声送英灵 痛泣贤生俞逊发,功勋卓著誉寰球
古林
公元2006年元月27日,令人终生难忘。凌晨5:30分,我匆匆忙忙从杭州出发,赶赴上海,去向恩师俞逊发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冬日的上海,阳光明媚,和风拂面;龙华殡仪馆大厅门前,人流如涌,哀思如潮。一眼望不到边的花圈挽带迎风摇曳,似乎在与大师默默地挥手告别。
德高望重,高龄八十六的笛坛泰斗陆春龄老师赶来了,先生的生前好友戴金生老师、周林生老师、周成龙老师、陆如安老师来了,台湾的林谷珍、林谷芳先生也来了,还有来自天南地北的各界笛友、学生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大厅门口,等候着为先生送行。
大厅正门悬挂着陆春龄老师亲笔题写的悼词:
痛泣贤生俞逊发,功勋卓著誉寰球。
正门两边是一幅高达数丈的巨型挽联:
六十年辉煌名满天下德昭日月余音尚绕梁、至情至善至美叹天籁竟成绝响;
三十载神交志在高山韵寄流水慈颜犹在目、亦师亦友亦兄为华夏痛哭先生。
告别大厅正中的横幅是:为俞逊发先生送行。横幅下边是先生持笛的大幅遗像。两边的挽联分别是:
英才一世留乐坛存照;
笛萧长鸣送故人远行。
先生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似乎沉浸在他一生所崇尚的大自然山水之中,又似乎正在静静领悟他追求不懈的仙笛神韵。
先生生前演奏的笛音在大厅中弥漫开来,丝丝缕缕,沁人心脾。《秋湖月夜》、《琅琊神韵》…… 都是先生生前极喜爱的作品,今天听来,却多了一份伤痛,多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惆怅,多了一份叹息……
一眼望不到头的送别人群,踏着先生那袅袅的笛音,缓缓来到先生面前,深深地鞠躬,默默地献花。不少人叩地不起,泪挥如雨,与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笛声清亮,哭声呜咽;鲜花洒泪,草木含悲;仙音尚在,斯人不存;此情此景,何以为甚?
先生驾鹤西行去
从此笛界失精英
唯我后辈齐努力
告慰先生在天灵
愿恩师一路走好!
=======================================================================
作者简介:古林,自幼酷爱民族音乐,八岁学笛萧,先后跟随享誉中外的一代笛萧宗师、上海音乐学院陆春龄教授,成都部队战旗歌舞团著名笛子大师胡结续,上海民族乐团著名笛子大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俞逊发,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作曲家周成龙等人学习,精通笛、萧、尺八、巴乌、葫芦丝、竖笛、口笛等乐器,曾任歌舞团独奏演员。
经过多年时间,古林在民族吹管乐的演奏、教学、创作、改良、创新等方面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优异成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他的专访《萧笛情缘》,广西电台、广西电视台、浙江电台、浙江电视台分别为他录制了专集或节目,不少报刊为他做了人物专访,他创作并演奏的《边寨之夜》、《渔乡春晓》曾获省级创作演奏一等奖,《口笛音准浅探》等多篇文章在全国大型权威刊物《乐器》上发表,他的学生也在全国和杭州的乐器比赛中获奖,并有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台湾等海外学生前来求学。
在民族吹管乐的改良方面,古林也倾注了大量心血。经他改良的笛萧,彻底解决了气温与音准变化这一难题,不仅为千千万万的演奏者带来方便,在笛萧改良史上也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