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纪念活动当天在济南举行。记者获悉,申请人体冻存的志愿者展文莲是一位罹患肺癌的女性,2017年5月10日,她被成功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保存罐中进行长期超低温保存。人体冷冻手术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共同完成。
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13日对外公布:我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液氨罐运行状态良好,平均每天消耗液氮约40升。被保存的展文莲女士栖身于一个巨大的液氮保存罐,已在零下196℃的低温环境下保存了整整一年时间。
癌症患者展文莲去世后,遗体被程序性降温,用液氮冻存,这是中国开展的首例人体冷冻操作。在SELF讲坛,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沈俊说,目前人类成功冷冻细胞、皮肤、角膜等小器官,但现阶段人体冻存更接近一种遗体保存服务。生命体复活,对人类来说还是个难题。
6月17日,山东72岁的刘爱慧肺癌死亡后,被转入零下196℃的液氮罐中。这是去年继展文莲之后,我国第二例人体冷冻人,等待未来科技起死回生。家属说,患者生前希望尝试探索如何延续生命,为社会做贡献。你们愿意死后尘归尘,还是冷冻自己?
在对待绝症的态度上,桂军民一家有些与众不同。比如在去世前最后两个多月,展文莲入住的是齐鲁医院东院区舒适医疗病房。所谓舒适医疗,就是当患者患有不可治愈的绝症时,不再进行主动治疗、特别是有创治疗,而是通过镇痛等方式减轻患者痛苦,尽量轻松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这也是济南唯一一家开设临终关怀的医院。
“人活着还是要有一些尊严。”在医院,桂军民见到了很多患者在去世前经历了痛苦的抢救过程,病人没有任何求生意愿而亲属还不愿放弃。他认为,这实际上是病人和家属都痛苦的选择。“中国人这些事由不得自己,哪怕你留有遗嘱、清醒时和家人讨论,你一病危、去世,这些很可能都不作数了。”
他也不认可传统的殡葬方式,认为缺乏人情味。桂军民说,即使没有遇到这个项目,他和妻子也已经商量好要把遗体捐了,“还能给社会做点贡献”。
桂军民今年49岁,黝黑的皮肤、略微木讷的表情、打招呼时礼貌而克制的笑容,呈现出来的是典型的北方汉子形象,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轻易做出将妻子“冷冻”起来决定的人。
“其实当初我自己也没想到。”8月8日,在济南市历下区一所体校中,记者见到了桂军民。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选择人体低温保存,既有缘分,又有必然。
5月8日凌晨4时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舒适医疗病房中,展女士被宣布临床死亡,结束了49岁的生命,在病房外待命了四十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10分钟后,经过注射抗凝血药物,启动呼吸机和心肺维持设备等处理,展女士被等候在旁的救护车转移至这里,进行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
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女士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度,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主刀医生阿伦.德雷克(Aaron Drake)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使用冷冻保护剂替换掉血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在冷冻时会产生冰晶,破坏组织形态;而在不同温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则是为了降低在降温过程中冷冻保护剂可能产生的渗透压损伤。
冷冻在复活,明显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最简单的一个说法,人体内72%左右的水分,冷冻是降温到零下196度的极低温,这种水与冰的转化人体可能就要崩溃吧,更何况在实验小鼠身上都没能成成功,人类又有多大把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