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年生平
(1928.09.23——1973.12.12)
徐士年 字大成 长松,英文名Si Neen Chu 生于戊辰年八月初十 江苏宜兴人,官僚地主家庭出身。
1937年10月從宜兴城内迁至上海,1939年3月迁至南京。
先後毕业于南京汇文小学、金陵中学(同伦中学)。
1944年8月從南京模范中学高中二年级跳级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系二年级。
1945年10月—1946年9月兼職南京大中日报记者。
1947年9月—1949年4月,大学毕业后任中央日报驻南京经济、文教记者;兼任南京晚报记者、上海金融时报驻南京记者。
1948年7月考入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读硕士。
1948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社会部南京地下革命工作。
1949年4月南京解放,由組織分配到南京市公安局工作;同時繼續在中央大學(南京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讀研究生。
1951年7月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畢業获文学硕士学位,受聘平原省平原师范学院语文系講師、教研室主任、代理系主任。
1956年6月—12月调任开封師範學院(河南大學)语文系七級讲师。
1956年12月由中央教育部指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导师,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部编委、《文艺报》评论员。
1958年10月因右倾言论被迫離開北京師範大學,回河南大學所在地开封市待業。
1962年,受聘到郑州大学中文系、河南中醫學院代课。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中,再遭极左路线迫害,被以“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遣送江苏宜兴原籍。
1973年8月河南省委宣传部根据国务院科教文组落实高级知识分子政策意见,安排其重回河南大學任教,卻因反對“四人幫”被捕,同年12月含冤離世。
1978年至1980年,开封市公安局、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北京市海淀区法院、郑州大学党委先後發文稱:为徐士年同志平反,恢复政治名誉,补发工资。并向徐士年同志的家属赔情道歉。
附:徐士年主要著作
《学习实践论 克服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和经验主义》 《文汇报》1951年1月 (22岁)
《关于文章体裁问题的一点意见》 《光明日报》1953年6月。 (25岁)
《古典小说论集》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 出版 1956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出版 (26岁)
《三国演义代序》1956年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 出版 (27岁)
《西游记节本》 1956年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 出版 虞彦如 (与吴小如合作) (28岁)
《试论唐人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性》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学报1957年第6期 (29岁)
《古典小说评论集》1958年北京出版社 出版 (30岁)
《谈关汉卿剧作的思想和艺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8年 纪念世界大文化名人专题广播 (30岁)
《谈“聊斋志异”王舍范本》 《郑州大学学报》创刊号1962年 (34岁)
韩毓贤生平
(1928.10.10—2019.04.19)
1933年9月——1940年7月,南京市逸仙橋小學、漢中路小學學習;
1940年9月——1943年7月,南京汇文女中、中央大學附中學習;
1943年8月——1949年4月,南京市電話局、電信局工作;
1949年5月——1954年1月,南京市電信局長途臺副主任、主任;
1954年2月——1956年9月,河南師範學院二院政治輔導処、教務處工作;
1956年10月——1984年9月,河南师范学院函授部、河南大學圖書館工作(1965年7月大學三年制英語班毕业)。
1984年9月——1987年4月,河南大學政教係、法律系副研究馆员、資料室副主任。
1987年4月——河南大学離休(縣處級行政生活待遇)。
1993年11月——2019年4月易地安置来海南省文化广電出版体育厅、海南省政府办公厅。
韩毓贤同志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对待同志热情诚恳、亲密团结,如春风般温暖,努力将对事业发展的所思所想落实在工作中。韩毓贤同志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人民的事业。她作风正派,清正廉洁 ;识大体顾大局,谦虚谨慎、为人光明磊落;她不计得失,竭诚奉献,赢得了组织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和称赞。
韩毓贤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 ,但她的精神犹存,她的思想永在,她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 河南大学法学院 河南大学人事处、老干部处 “韩毓贤同志生平”
2019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