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在这四位烈士中,有一位叫贺瑞麟的烈士,是江苏铜山人,他也因外形酷似香港明星罗嘉良而成为网友关注的焦点。
牺牲时年仅19岁
根据南京市委党史办公室官网公布的信息,能够看到贺瑞麟烈士牺牲的大概经过。
贺瑞麟是1909年出生在铜山县(现铜山区)一个农耕家庭,他有至少4个曾用名,分别为何瑞林、仁方、沈恕、小牛。9岁时,贺瑞麟离家读初小,12岁那年来到沛县读高小,4年后即1925年,父亲卖了家中50亩田地,将其送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
在南京求学期间,恰逢国共两党合作,贺瑞麟开始接触进步书籍,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
“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参加“五卅惨案南京后援会”的工作,并率领东大附中学生参加声援和记蛋厂工人大罢工的示威游行,被逮捕,出狱后即被学校开除。从此,他便专职从事革命活动,在下关、浦口、九袱洲等地发动群众。
在相关文献资料中,有这样一段细节:由于忘我的工作和特殊环境,贺瑞麟失去与家庭的联系。期间,他的父亲曾到南京来找过他,希望他能回家成亲。贺瑞麟也知道父亲在找他,但他忍着心痛没有和父亲见面。老人在南京城寻找了两天,钱花光后无奈沿途讨饭才回到铜山老家。
1928年3月,贺瑞麟接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7月,在中共南京组织遭受第三次大破坏时再次被捕,关押在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部。同年10月,贺瑞麟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献出年仅19岁的生命。
在狱中坚持写日记
在狱中,贺瑞麟开始写日记,将狱中的黑暗生活详细记录下来。只要一想到就要离开组织,告别战友,尤其是记下一幕幕壮烈告别的情景时,他忍不住潸然泪下,几次停笔。《最近的过去》不慎在狱中公开,引起议论,被贺瑞麟烧毁,并留有《烧灰祭天》遗作。
1928年,9月28日,知道4位同志被杀害后,贺瑞麟便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日记。先后完成《九月日记》、《死前日记》、《给姐夫袁立超信》、《未寄的信》(即给父母的信)、《狱祭》、《离散》等共8册。
其中,他在《死前日记》中记述了从192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临刑前夕,一周时间内,自己从“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思想历程。他在给姐姐、姐夫的信中写道:“我的包袱里有用报纸包花线捆的一包东西,是我读过的书同几个本子……请你们好好地存起来……我的尸体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地埋在雨花台就够了,千万不要再麻烦……”在给父母的信中,他敞开心扉,表达“为大家,弃小家”的心声。
贺瑞麟为了表达忠于党的决心,不仅写而且还画,其中有一幅画是在一个五角星中写着“雨花台”。
一本日记成“镇馆之宝”
贺瑞麟牺牲前,交待狱友刘德超把他的日记交给党组织。
刘德超出狱后,辗转于武汉、重庆等地,这些手书被他视若珍宝。1949年全国刚解放,他将烈士遗物交托给雨花台烈士陵园。如今,贺瑞麟当年的手书还保存有《九月日记》《死前日记》《给姐夫袁立超信》《离散》等共8册,都成了雨花台馆藏一级革命文物。
其中,贺瑞麟的《死前日记》是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藏最早的反映烈士狱中生活的日记,同时也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2011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新一轮陈列改造中,对贺瑞麟的这部日记采取特殊的展示手段,用光学捕捉和动作手势识别原理,游客可通过触屏的方式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