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2025-07-11 17:11
北京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5年7月10日下午三点
吴玥走了
像她曾无数次在文字里写过的那样
——平静、从容
带着对生命最后的敬意
离世后
她的遗体捐献给了南京大学医学院
眼角膜捐献给了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角膜库
这是她给世界最后的 “回信”
困于方寸之地的26岁
26岁以前,吴玥像所有女孩一样按部就班地上大学、谈恋爱、工作,普通平凡倒也一路顺利。可是突如其来的发烧直接把她送入了ICU,在CT报告中,她的肺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小黑点,经医生诊断,这是一种叫做淋巴管肌瘤(LAM)的肺部罕见病,可导致严重呼吸衰竭并彻底摧毁全身免疫系统,而她已经是中晚期。
此后的日子,三米长的氧气管限制了她的活动范围,她从房间到洗手间的这段距离,走完便是气喘吁吁。后来随着病情的加重,基本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把她打回了婴幼儿时期。
▲吴玥接受第一次肺移植
在历经病痛的折磨后,2013年8月31日,来自桂林的“放牛小弟”捐献的肺,给了她第一次新生。
▲第一次移植手术后,吴玥去了一趟广西
第二次呼吸
然而,30多岁时,“命运先生”再次敲门——二次移植。她也曾犹豫:“这样是不是太自私?父母会不会被拖累?”可父母的眼神、挚友的鼓励、医生的支持,让她再一次握紧了生命的手。
▲第二次移植手术后,吴玥和父亲的合影
告别老朋友“放牛小弟”后,2018年10月30日,“三十同学”——一个阳光的大男孩拥抱她,开始与她携手下一段升级打怪的旅程。术后感染三种真菌、高烧一周、呕吐七个月……“命运先生”的考验对于她也许是残酷的,使她感受人间冷暖和落寞孤独,但她又是幸运的,带着闯关后获得的“奖赏”,她开始突破一次又一次的自己。
▲吴玥报名参加中国移植运动会女子400米
被爱滋养过,便想成为光
小时候,父亲是她的“勇敢训练员”,教会她如何面对胆怯,父亲是她的“知识讲解员”,陪她遨游知识的海洋;读书时候,父亲是她的“24小时外送员”,送给她最温暖的食物;长大后,父亲是她的“体育教练员”,教会她怎么用坚强来面对困难;手术后,父亲担任起“深夜饲养员”的角色,每天晚上的一杯热牛奶让她晚安好梦。而母亲不仅是吴玥成长中的陪伴者、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决策者。在她面临两次生死攸关的抉择时,母亲毫不犹豫且坚定不移地要救她,母亲对她说,救你是我的本能。母亲痛苦着女儿的痛苦,欢喜着女儿的欢喜。
而医护人员是将她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陈静瑜院长的一句“我一定要救你”,给了她移植的决心。在她最危险的时候,医生们与她早已结下了革命的友谊。
被这样的爱包裹着,她学会了把爱变成回音。
每年手术纪念日,她都会给“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学”写一封信。给“放牛小弟”的信里,她对他倾诉自己一年里的思考、获得以及那些不为外人道的艰难和软弱时刻;给“三十同学”的信里,诉说着她真正的去直面社会的内心独白,她分享了自己参与志愿活动收获到的幸福感。
2017年8月31日,第一次移植四周年,她登记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她走进彩虹中心陪伴患病儿童,站上演讲台鼓励女性成长,作为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特约编辑,她用温和而有力量的文字去感染读者。她还为“移植胡杨林”项目,以两次双肺移植受益者、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身份发声,呼吁守护 “地球的肺”,并于2021年入围 “百个网络正能量建设者”。
她以小小的力量做出最美的行动,汇聚更多的爱心。
关于疼痛
她说:“‘命运先生’已经给了我最好的奖赏——一颗无敌强大的心,凭着这颗心,可以一路前行,披荆斩棘,所向无敌。”
关于相遇
她说:“因为有你,我多了一个视角看待世界,也更好理解别人。我想活得久一点,带你去看更好的世界。”
关于捐献
她说:“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之前,能够照亮这人间的一星半点,也是我所能做的了。”
关于担当
她说:“年轻人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做公益让人暂时忘记‘小我’的利益得失,那份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自己心里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
关于死亡
她说:“只要被记住,就没有真正的离开。”
2025年7月10日
她走完了这一生
按照生前的决定
她捐献了遗体和眼角膜——
就像“放牛小弟”和“三十同学”
曾给予她的那样
把生命的希望传递给了更多人
再见,吴玥
原标题:《吴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