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专属网络思念空间

个人纪念馆,能让往生者的一生故事得以完整的留存,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家属无论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祭拜往生者,传递思念之情,真正做到让爱与思念没有距离、生命的故事永久流传。

清明节,看爸妈

爸爸妈妈: 您们好吗?今天清明节,来看您们! 那么远,不能亲自到您们墓碑前烧柱香,说说话,只能在这里看望一下,回忆一下,想念一下了! 二女儿 2014年4月5日周六

梅艳芳 恋歌的代价

1983年,香港红勘体育馆落成。它适合各种大型体育比赛、音乐会和庆典活动。香港乃弹丸之地,体育事业难以展开。但站在维多利亚港烟波浩瀚的岸边,香港人爱上了歌唱。每一次心慌忧虑的时候,站在这里,放声歌唱,恐惧之魔和幽怨之妖就被遣送到九霄云外了。每一个喜欢唱歌的青年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记忆:在这间天然的录音室里录制下自己对未来人生蓝图的设计。唱得不好,那是自己的天分;唱得好,那是人的造化。 1982年7月...

祭拜(缅怀诗六首)

(黯黯今朝神昏昏) 清明时节雨纷纷,思念故亲欲断魂,念念昔日情深深,黯黯今朝神昏昏。----- 清明节缅怀 (相见却在梦幻中) 人生之路太欠长,眨眼便成过客匆,当年情景犹眼前,相见却在梦幻中。(回头望,多少人、多少事,已是昨夜星辰,坠落在遥远的银河....... ) --- 清明节缅怀 (隐隐回荡在心中) 年年清明忆旧容,历历往事脑海涌,谆谆话音在耳边,隐隐回荡在心中。清明节缅怀 (可怜天下...

国务院原副总理黄华逝世 享年98岁

  时间:2010-11-25 02:49:0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24日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国务院原副总理、国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黄华同志,因病于2010年11月24日3时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视频:原外交部部长黄华同志逝世 ...

彭湃-人物评价

中共中央很快得到彭湃等四同志就义的噩耗。当晚,周恩来含着眼泪代表党中央起草了《告全国工人农民及其他劳苦群众书》,油印后,于翌晨发往各地党组织,并通知各级党组织举行哀悼。1930年8月30日,彭湃等四烈士牺牲一周年时,周恩来以冠生的笔名在《红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彭扬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一文,文章写道:革命领袖的牺牲,有他不可磨灭的战绩,照耀在千万群众的心中,熔成为大革命的推动之力,燃烧着每...

传奇一生

  9岁入塾读书。15岁进上海通顺钱庄习业。19岁随父至广东任三水县厘金局帮帐。3年后回无锡,任广生钱庄无锡分庄经理。1899年农历10月,应邀任广东省河补抽税局总帐房。1901年与兄荣宗敬等人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一年后改为茂新面粉厂并任经理。1905年与兄宗敬等7人集股在无锡创办振新纱厂,先后任经理、总经理。1912年与兄宗敬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任公正董事。1913年当选为全国工商...

李先念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革命老前辈

记李先念二三事   李先念同志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革命老前辈。上个世纪50年代前期,先念同志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长,后又兼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市长,我在中南空军(广州军区空军前身)工作时,耳闻目睹的几件事,令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和平谈判是特殊情况下的斗争,比打一次大仗更为艰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人渴望和平。蒋介石想独吞胜利果实,搞假谈真打,先后调集30万大军进行围攻,中原部队所在地...

试论冼夫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任何一个区域的文化面貌,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文化的这个特性,它不是象生物借助于先天本能遗传,而是通过民族、移民、语言、信仰、习俗等方式,一代代地留传下来。文化这种继承方法,能把不同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使之具有连续性。 虽然秦汉已在岭南建立了封建制度,但南粤的氏族制度仍保存下来,直到唐代岭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其时,冯冼氏家族的奴隶也不少,冯盎的奴婢(奴隶)就有万余人。 南北朝时,把村落称为洞...

得众心者治天下——试析冼夫人的“众心”观 1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曰:宁犯天条,勿犯众恶。冼夫人于大宝元年(550年)曾对丈夫冯宝说:陈都督极得众心,君厚资给之。以上都是围绕着众者所说。众者,多也;多数人之利益所系者,不能违也。古代如此,当今亦然。此是天之理也。 冼夫人是中国公元六世纪时南越俚族女首领,历梁陈隋三代,敕封谯国夫人,统属岭南部落六州兵马。在其主政的数十年以及其后子孙冯仆至冯盎的近百年内,社会安定,民心稳定,经济发展,这不能不归功...

冼夫人善从儒学中吸取营养 6

四、从历史文化的回顾看,冼夫人是汉越文化融合的先导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曾经做过替人办理丧事赞礼的儒。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他为首的这一学派称为儒家。他重视礼,要求人们严格遵守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做到臣子忠于君主,子女听从父母,下级服从上级。他承认天命,也不否定鬼神,提倡德政和教化,反对苛政和刑杀,提倡举贤才,主张学而优则仕,反对世官世禄的亲亲尊尊贵贵的官僚制度。在思想上提出 仁,仁,就是...

石龙镇冼夫人军事遗址调查 1

2001年11月中旬,高州市石龙镇政府会同市志办、市旅游局、市电视局及有关文物考古人员组成考察组,前往石龙镇旺沙、中和等村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一批军事遗址,其中有营垒遗址、烽火台遗址、炮台遗址,垒墙遗址以及堡垒遗址等五大类。 营垒遗址∶位于中和村烽火岗右下侧的山坳间。这里由两座山梁延伸包裹成一道弯凹下去的小山坳,其地理形势隐蔽性好。在小山坳内,发现一堵石墙门口,在其周围,有多处用山石围成的圆状遗迹...

冼夫人府署遗址——高州古电白郡、县城址的保护和利用 4

步入新世纪后旧城遗址保护工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高州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工作,市人大还作出了每年拨款300万元用于文物保护经费的决定,旧城遗址的维修复原被摆上了日程。2000年开始高州市文化局主持进行部分城墙复原工程,工程由有关人员在多方论证基础上,并征求了华南理工大学古建筑专家吴庆洲的意见而设计,通过省文化厅的批复后,由具有乙级文物维修工程资质的高州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负责施工。20...

冼夫人府署遗址——高州古电白郡、县城址的保护和利用 3

二、旧城遗址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旧城遗址早在明成化年间县治迁神电卫后即降为堡,但明清间仍修缉有加,据《高州府志》记载,明正统年间,旧城遗址毁于猺寇,知县吴镠因旧址重筑;明万历三年(1575年)和万历七年(1579年),又于四城外建敌楼,增高城墙,并修复城面马道等;明天启年间,重新修复城壕,深度和宽度均比过去增加一培;清顺治年间重修城墙,墙基易砖以石,重建东西瞭楼。这说明地方政府一直重视对这处古迹的...

高州冼夫人历史文化遗迹概述 2

俚人文字遗存刻字石 刻字石位于雷垌村旁马鞍坳山坡的岩石上,共发现文字符号18组,图形符号5种,人工刻凿痕迹非常明显,有部分符号难以辨认,当地村民称为凿字石,据查原来尚有几处,现已被良德水库淹没。文字符号颇为奇特,完全不同于现代汉字。在此地区发现如此多的神秘的古文字真是奇迹,据考冼夫人以前岭南各地不受中央集权控制,尽管已设立郡县,但仍由当地部落首领担任长官,仍然保留相对独立的状态,因此这时的语言文字...

冼夫人促进岭南社会经济繁荣 1

冼夫人是岭南地区古代百越女首领,出生于岭南高凉一个南越酋长家庭。她一生经历了梁、陈、隋三朝,毕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和,为岭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平叛戡乱,惩奸除恶,反对分裂,并且积极倡导封建文明,坚持以诗礼化俗,以先进的汉文化来发展生产,改造和治理岭南,使岭南在一百年中避免了战乱的灾难,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换来了岭南社会经济的繁荣。所以受到梁陈隋三...

人生(电影文学剧本)第六章 1

已经是干部派头的加林,夹着文件夹,迈着轻盈的步子从石台阶上飞快地跑下,穿过县委大院。   白天。景若虹办公室。   老景正给加林讲解照相技术。   白天。街道。加林愉快地走过街道,巡礼似的观看着两边的景致。   他猛地惊住了。满面春风的亚萍出现在眼前。   两个老同学又惊又喜,热情交谈起来。   夜。东岗。加林在小树林中散步,望着县城迷人的灯火。   晨。加林穿着运动衣...

美丽动人的天使,希望天堂里没有醉驾,没有凌驾事实真像上的权力

如题

失子之痛(续篇):为什么好人不能长寿?

在告别大厅遗像两边有一副对联:一世勤勉于公于私无愧 终身俭朴至慈至善有情,这是对李建华一生为人处世的高度概括和恰当评价。融四岁,能让梨。李建华从小就养成一种谦让性格,他从不与别的孩子争东西,把许多东西放在他面前让他挑,他却挑小型的、差的,他手中的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了,他也不哭不闹。他常受到别的孩子欺负,他姐姐经常出面保护他。考上吉林大学后,来去路上要连夜坐火车,他为了让同行的安徽籍同学在座位上睡...

陈传坚一路走好

兄弟,一路走好,我们来世一定要再做兄弟啊,你这样走了,让我们10个兄弟只剩下9个了,我们大家都很伤心的,我们不能没有你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人的,祝你在天堂过得好好的,今生有缘做兄弟,来世再续兄弟情。

沈氏家族——宜昌大山中走出的教育世家

沈氏家族宜昌大山中走出的教育世家 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梅花村,有个叫绕围坡的地方,位于西陵峡南岸,距三峡大坝约十五公里。该村原名绕围坡,从此地名可以看出,这儿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如今,一条乡村公路从村头穿过,给小山村增添了点现代气息。从村口公路下车沿坡下行十分钟,便到了一个名叫学堂包的地方,现在此地住着八户村民。此地地势平坦,是这坡上难得的一块平地,也是这坡上的一块宝地。这儿曾是宜昌名儒沈达轩...
  共13486页,到第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