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大学的实际筹备,从1939年8月遂川会议开始,到1940年10月底学校开学,历时15个月。以1940年6月1日为界,可分为省政府、教育部聘任的筹委会前后主持筹备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熊式辉虽未出主筹委会,全部工作却是由他实际主持。因此,中正大学的筹办,均是在熊式辉的操持和决断下进行的。
选择校长,设置院系。在教育部确定由江西推荐校长后,从1940年4月起,熊式辉即与马博厂等商量人选,几个月来,颇费思量,其间还曾有个有趣的插曲:4月底,行政院组织政务巡视团分路巡视各省政务,时任行政院政务处长的著名学者蒋廷黻负责湘赣粤桂四省。6月,他来到江西泰和。据其事后回忆,熊式辉在接谈中,请他出任中正大学校长,他认为熊的计划不合时宜而婉予拒绝,劝熊不可操之过急。7月初,蒋介石来电询问校长人选。9日,熊式辉向蒋介石举荐7人,即陈布雷、蒋廷黻、王世杰、何廉、甘乃光、胡先骕、吴有训,(1940年7月9日)请其择定。这个名单,是熊式辉与僚属多方商讨的结果,但前5人显然不能或不愿来赣出任校长,事实上只能在后两位江西籍著名学者中选任。胡先骕时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中国植物学会会长;吴有训时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中国物理学会会长、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而吴有训“辞就江西中正大学校长”,并与其他同乡劝说胡先骕接受。教育部遂于9月间任命胡先骕出任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大体说来,由于教授之学业素养,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学生的质量,筹委会对教授的选聘,“极端审慎,务期品学兼优,经验丰富,如不得其才,则宁缺而不滥”。各院系和研究部教授大多来自清华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西南联大等著名大学。如文法学院的萧公权、唐庆增、萧蘧、陈鹤琴、童润之、雷洁琼、邱椿、姜琦、严楚江、王易等,工学院的蔡方荫、张闻骏、吴诗铭、袁行健、俞调梅、王修寀等,农学院的周拾禄、张明善、马大浦、鲁昭涛、何琦、黄野萝等,研究部的冯言安、叶青、姚名达等,多为国内知名之士,而于学术上有相当贡献者。因此,校长胡先骕对预聘的教授极为满意,认为“本校所聘教授,皆硕学宏才、一时知名之士”。一所远离政治中枢和中心城市的新办大学,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延请到较多的知名教授和专门人才,确实很不容易。亲历其事的马博厂将其归纳为两大原因:熊式辉的求才若渴、礼贤敬士精神,至足感人;教授学者认为中正大学意义重大,相约应聘。当然,泰和能集中起较多知名学者,与抗战时大片国土沦陷、高校内迁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用心筹划,力求周详。熊式辉将筹备中正大学列为其政务上的头等大事之一,对于筹备事务极为用心,计划周详。仅以1940年1月看,13日,他会见马博厂、程时恺,“嘱筹备中正大学,速着手拟定编制、预算、计画送审”。23日上午,又到筹备处,“与马、高、左、吴诸君杂谈数问题。……乃至大学工作计画等问题,殊太宽太泛”。25日,再见马博厂,“谈大学筹备事,嘱速订工作计画”。一事而嘱再三,可见其何等用心。因为太用心,他自己有时也觉可笑。据其日记所载,2月3日,他与马博厂、何棣先谈中正大学事,事后他自认为“发言太多,且屡屡敷陈意见,或言补充他人语,或径自提出,浅露形态可笑”。13日晚,他睡眠不佳,至凌晨2时30分始成寐,其故竟“半因昨夜9N—11N30在中正大学筹备处与博厂等谈话太疲倦,精神过于兴奋,半因近来修改各种计画草案,每因不能洽意,太费思虑”(1940年2月14日)。亲手修改各种计划草案以至太费思虑,也再次说明他对学校筹建倾心之深。从其1940年日记统计,这一年中,他竟有67天记载有讨论和解决学校筹备事务,亦可概见筹备事务在其政务中所占分量之重。
熊式辉也比较注重遵循教学规律及其要求。他明确提出“大学一切应力求标准化”的问题[9](1940年4月7日),要求“大学始创,应建立新的风气,并应力求取得各大学之长,而避免各大学之短”(1940年8月30日)等。这些意见,对中正大学的规范起步有着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