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本土口味和平民路线吸引人
1928年,吴再添出生,盼子心切的伯父为其取名“再添”,希望这个男孩能给自己带来添丁的好运。小学5年级辍学后,吴再添当过长工、卖过咸饭,还卖过炖罐。20岁那年,因为一碗虾面,他在厦门局口街和中山路交接处的那棵大榕树下的小吃摊开始声名鹊起。据说,那时吴再添每天卖出的面有近100公斤,一个月缴的税足有100多元。
其实,当时厦门已有了一家很大的“虾面庄”。那么,为何吴再添的虾面还能脱颖而出呢?因为吴再添爱琢磨。他想,厦门人爱吃甜,于是他往汤里加了冰糖,然后,又放上了葱头,把汤的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放什么料、放多少,吴再添把每个环节拿捏得刚刚好,终于熬成了好吃的虾汤。再加上每碗虾面的价格是0.15元的“平民价”,吴再添的虾面自然吸引了许多食客。
忠于本土口味和平民路线的定位,是吴再添成功的秘诀,也是他最大的坚持,此后几十年风雨不改。
20世纪50年代,吴再添小吃店被并入国营的厦门饮食服务有限公司。1985年,吴再添被派去大同路,经营即将倒闭的大众饭店。凭借自己的能力,他把大众饭店改名为吴再添小吃店,其间生意爆红。在代表厦门参加的福建省烹饪大赛中,吴再添使出他多年的绝活,一举夺得两个金奖和8个银奖的骄人成绩。“烧肉粽”“芋包”“油葱粿”“沙茶面”“虾面”等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大同路49号的“吴再添小吃店”一时成了厦门小吃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