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法学会长 刑法学会长 杨兆龙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38071508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23年03月27日

杨兆龙  末任检察长

发布时间:2012-07-27 10:30:4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4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郑烈辞职。司法行政部部长谢冠生先后遭到向哲浚、倪征日奥等婉言谢绝后,有意请杨兆龙出任此职。 杨兆龙对此亦婉言推辞。

  杨兆龙的妻妹沙轶因系中共南京地下党成员。闻知杨兆龙婉拒出任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之后,意识到机会难得,一面劝姊夫暂缓推辞,一面迅速向中共地下党领导请示。果然,沙轶因的上级指示,力劝杨兆龙接受此职,并明确要求,请其设法营救在押的中共党员。

  事关重大,杨兆龙认为必须有中共组织的郑重委托与保证,将来能为其作证才行,决不能仅凭姨妹一个口信就贸然行事。故要求派代表与之面谈。随后,中共南京市地下党市委成员白沙来访,明确要求营救中大学生朱成学、华彬清、李飞三人,并欢迎杨兆龙留下来,还说像他这样精通法律的专家,在新社会必定大有可为。白沙代表组织,保证其以后身家性命之安全。杨兆龙表示“做一些伸张正义之事,本是我平生之所愿,” 遂答应设法营救。

  在南京地下党做出这种承诺之后,杨兆龙接受中共地下党的要求,出任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

  杨兆龙走马上任后,恰逢国共和谈在北平召开。何应钦组阁后,张知本接替谢冠生出任司法行政部长。此次张自沪抵南京莅任,杨率留京官员去火车站迎接。同车赴寓所途中,杨兆龙谈及,和谈之声甚嚣尘上,各方面要求释放政治犯者颇多,而所谓政治犯大都是些热血青年,思想“左”倾,并非罪犯,把他们长期关押在监所内,实属不当,建议将他们释放出去。张知本对此当即大力支持,但以此事阻力甚大为虑。双方就具体步骤达成共识。 最后,在杨兆龙等人努力下,成功释放包括大量中国共产党员在内的政治犯万余人。

  1949年2月,杨兆龙还以司法应当统一为由,撤销了司法行政部的特刑司和中央及各地的特刑庭。在南京解放以前,总统府及行政院方面遇有特难法律问题时,常来征询杨兆龙的意见,包括最重要的一件事杨兆龙成功地营救许闻天。

  由于许闻天事件的妥善处理,何应钦与行政院秘书长黄少谷对杨很重视,张知本对杨处理此事的方式也非常赏识。后来曾分别来电催杨赴广州。“杨此时已决定留下,故均未从命。” 杨兆龙晚年谈及促使其留下不走的原因时对女儿说:“关键是你妈妈思想非常“左”倾,她早盼着共产党了。他认为我们家如果跟蒋走,等于自取灭亡。如果去国外,实与当白俄无异。只有留下来才会有前途。此外,你姨妈的劝说和白沙代表组织的保证也起了作用。”

  当时仍供职于司法行政部和中央大学的杨兆龙与孙晓楼教授合作,在上海创办《新法学》月刊。首期发表由他撰写的创刊词《“新法学”诞生的前夕——法学界的贫乏》,在法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杨兆龙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已往法学界的“五大毛病”,如“法学内容的陈腐”、“研究范围的狭窄”、“法律技术的机械”、“法律见解的肤浅”、“适应及创造能力的薄弱”等。 对此种种问题,作者提出了对策,“必须从三方面努力,即(1)从法学者本身的修养努力;(2)从法律教育的改进充实;(3)从一般社会风气的转移努力”。 这篇文章发表后,著名法学家郭卫教授特撰文“转播”,称“《新法学》内容精湛,而杨兆龙君对于我国法学界之现象,论之尤为透彻,”使其“多具同感,且甚钦佩”,文风直言不讳,“正足以表见其耿介之性”。

  《新法学》之后连续三期,又连载了杨兆龙的力作《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杨兆龙针对“国内一部分学法之士对于大陆法与英美法之区别所发生的误解”, 对“何谓大陆法与英美法”做出清晰的界定, 并详细叙述了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作者才提出“大陆法与英美法是否各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的问题,并给出了否定性的答案。 最后,对“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做了详细的解释,并指出“从法律的内容讲,我们在大陆法与英美法中所发现的区别比从前少得多;实际上这种区别在近百年来是在不断的减少”, 认为将来“二者之区别,……一定会在短期减少到无足轻重的程度”。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