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不凋春永在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0957407
本馆由[ 老顽童]创建于2024年01月31日

汉阳柏泉三甲张氏家族的故事(图)蒂尕

发布时间:2014-05-11 22:04:36      发布人: 派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根根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信你去访访,说不准,还会找到情节感人,甚扑朔迷离的故事来。作为传统的华夏人,自古就有寻根访祖的习俗,辗转延续上千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追根朔源的愿望是越来越强,不光延续的续谱修祠活动没变,其规模甚至还越来越大,用得上盛况空前四个字。这两天,中央电视台延续播放“易中天寻根问祖”的专栏节目,一石击起千重浪,唤起千百万人们寻根访祖的梦想。
       作为先祖的第十九代传人,感到自己有责、有义务,将先祖留下的印记挖得更深;更应弘扬先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大力宣讲他们的文章著作,将他们的事迹告知天下更多的人,这种廉洁为公,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这传统的民族气节、这种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亟待我们这代人来传承,并力争发扬光大才行。

       下面根据省、郡、县、邑志的记载,回顾我们三甲张家那段历史,共同分享先祖们创下的辉煌!由于三甲张家族历代出名的人物较多,在此不可能一一介绍了,只有根据《汉阳县志》上的记载,信手摘抄几位,等以后有机会一一再作介绍。
       在汉阳柏泉众多的家族中,张氏家族在那里是脱颖而出。三甲张和六甲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于三甲张和六甲张的来历,已难於考证,按常理分析看,可能当时按地域划分的缘故吧。
      作为三甲张氏的后人,一踏上柏泉故土,就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亲切。那里房舍、那里的人对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均有说不出的亲切感。这种血浓于水的亲切,是无法用文字表达。本家大娘说的好:“只要是遇见柏泉人,我就感到安全,还倍感亲切。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往拢靠,尽量挨着近一些……。”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
       六甲张的张京,在柏泉那是赫赫有名。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张京(1580—1659),字肖极(或肖吉),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六甲湾人。明代誓死不降清的兵部尚书,(详见人物传)”。
三甲张氏家族中的人物,也是狗咬鸭子呱呱叫的!不乏诸多受人尊敬,能撑起一方蓝天的汉子,还有不少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在汉阳县志中,所记载三甲张氏,虽不算上浓墨重彩,但也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
县志对八世祖张三异这样记载道:“张三异才华横溢,作文不用草稿,下笔千言,神形兼备,与当时熊、刘两名人不相上下。生平著作宏富,如《雪史》、《痴龙文集》、《诗家全体》、《来青园文集》、《廿一史弹词》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天,张三异近80岁,在躲避夏逢龙叛乱的兵祸途中,还著有《江城纪事》一集”。
      对张叔珽记载是这样的:“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张叔珽由明经任江南徽州同知。履任时正值原太守退休,他兼管府署事务,工作游刃有余。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管理东流县,清除历年累积欠税,申请免除了芦税,当地百姓感恩戴德。因政绩显著,依例提拔为知府,但此时张叔珽已厌倦仕途,称病辞官回乡。
       回乡后,以著书和教育后代为乐事。所著文章诗赋都收录在《郪啸集》中。张叔珽乐善好施,为教育后代而举办义学,为表彰苦节、方便交通而修牌坊、建桥梁,宗族乡里受益颇多。
      雍正元年(1723年),张叔珽见东流港桥、石潭泾桥被水冲毁,乡民行路艰难,便自筹巨资,将两座大桥修复一新。修复后的东流港桥长50丈,宽1丈,高1丈;石潭泾桥长98丈,宽1丈2尺,高1丈5尺”。
在这里特别要提的,是叔珽的夫人江兰,她在丈夫仕途不畅,困惑赴徽州上任时,看到夫君心中的愁云,除了百般呵护倍加鼓励外,还写词相送,她在《梦江南》中写道:“君今去,君去莫踌躇。抱德怀才甘牖下,种花莳竹等樵渔。孤负满腔书。君今去,君去莫思量。亲老正须谋禄养,家贫宁忍累糟糠。何用苦悲伤。君今去,君去莫迟延。万里长征须努力,白头事业总由天。亟早快加鞭。”在妻子的鼓励之下,叔珽冲破困难险阻,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这件事应征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位伟大的女人”。
    “张伯琮(1646—1731),字璧九,号鹤湄,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自幼聪慧,20岁中举,经考试授中书舍人,初补江西建昌同知,改任云南临安同知。上司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未到任,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升任河南按察使,清廉严明。不久,就地转任布政使,后又就地转任巡抚。他督促官吏,勤政为民,著有《豫省奏议》。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告老还乡。
      张伯琮于书无所不读,兼习佛教理论。工书法,尤以擘窠大字驰名。曾在峨眉山摩崖石壁上书“佛都”二字,字径十尺,观者赞叹不已。
      张伯琮有7个儿子。坦让、天谟、坦谔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同榜举人,坦让官至汾州知府,天谟任奉新知县,坦谔英年早逝;天训、坦议、坦谏都以明经起家,天训任象州知州,坦议任榆绥兵备道,坦谏任汉中府同知。
      县志对张坦熊的记载,更加特别是详细,还将具体事例介绍说明,这种邑志的写法,这史料中是十分罕见的。:“张坦熊(约1679—?),字详男,号郎湖,汉阳县丰乐里(今东西湖区柏泉农场)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
      张坦熊在仁和县,率先执行有利于贫穷农民的“摊丁入亩”政令。钱塘县令慑于富绅势力,久议不决。钱塘乡民敲锣聚众,进入北新关鼓噪罢市。县令仓皇失措,求助于张坦熊。张坦熊知抚军李卫处事素来果敢严厉,若其派兵镇压,势必滋成巨案,于是单骑赶至北新关。乡民听说是仁和张县令到,很快安静下来。张坦熊好言安抚,众乡民欢呼散归。抚军李卫接到乡民闹事的警报,急传张坦熊见。有人说张坦熊躲出城了。抚军十分愤怒,正派亲兵去抓张坦熊,忽有报道:“张县令求见。”抚军怒色未消。张坦熊从容说道:“乡民们哪敢对抗钱塘县令?只不过是为摊丁入亩的事请求恩典。坦熊已经转令他们回乡候示。”抚军改容,连呼“好官”,赞不绝口,随即下令督办。钱塘县摊丁入亩的事5天告竣,上下帖然。
       在仁和县,某将军的女婿夜闯民宅,被羁押到县衙仍然仗势咆哮不已。张坦熊厉声制止,连夜依法严办。次日清晨,抚军传见,责怪他与将军对抗。张坦熊说:“将军素以贤明著称,我是怕他女婿败坏他的名声。此案已经上报,等待批准执行。”抚军无可奈何,只得转交理事官审释。又,按规定,每隔3年送一次死亡满兵的遗骨回京,地方官须用车船伺应,士兵往往借此机会恣意勒索渔利。张坦熊到任之后,将军告诫士兵:“这个官可不能与以前的相比,你们要谨慎行事,触犯刑律,我不会袒护你们。”因而地方与军队相安无事。某一天,将军宴请宾客,张坦熊应邀而至。将军对张坦熊说:“你真厉害!”张坦熊回答说:“坦熊不知道利害,则有厉害;如果知道利害,就不敢厉害了。”满座宾客莞尔而笑”。
      三甲张家人的故事很多,内容也相当丰富,所留下来的著书、诗词文章就更多。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摘抄介绍了,如果看官感兴趣,不妨上网搜索,品尝完整的原始及载,定会别有一番感受的。
注:张三异有三个儿子,老大张伯琮、老二张仲璜、老三张叔珽,孙子辈的有张坦熊、张坦麟、后裔有张行简、张仁芬等等。
     
柏泉老屋湾张氏祠堂旧址

  柏泉老屋湾张氏祠堂旧址

在老屋湾和本家兄弟合影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