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异的故事连载—家风严谨人才辈出(图)蒂尕
在顺治十一年(1654年)45岁的三异,晋升河南南阳府丞。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变,三异就将家眷从老里接了过来,(当年人们习惯称丰乐里为老里)一来摆脱孤独的漂泊的个人生活,还减轻夫人们的负担,更有利两个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三异在延长县的那几年,工作非常忙、千里遥遥书信往来都难。家中年迈老母亲、年幼的孩子,全靠相濡以沫的刘氏和周氏两位夫人了。知书达理的贤惠的刘、周两位夫人,常以伯夷、叔齐等圣贤故事,启发教育孩子,告诉他们如何做人。所以,伯琮、仲璜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三弟叔珽,是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出生于福建邵武府,所以那时候还没有三弟。
张三异调任南阳府丞那年,老大伯琮11岁老二仲璜8岁。自随父亲到达南阳后,府署衙门内的条件,不知要比家乡柏泉好多少倍,不用像在老里,窄小的房屋只能让孩子外出读书。衙署的房子足够大,三异特意为孩子请来同榜进士,并在署内开设私塾。这就是当年时兴的内傅教育。
历来尊师教的张三异,在老里曾拿出腴田300亩资助侄儿们读书。对伯琮、仲璜这对聪慧的儿子,更是呵护有加关怀备至。每天工作再忙,定会抽出时间过问孩子们的功课。每当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哪怕细微点滴的成绩,张三异心里不知会多高兴,一天的劳累随之而去,那种欣慰的满足感无言而喻。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狂风吹得庭院中的树木嗖嗖作响,忙了一天的张三异拖着疲惫的身躯,挪向卧房准备歇息,无意中看到儿子书房灯还亮着,便移步前往观看,只见伯琮正在帮助仲璜练大字,老大伯琮一点一笔耐心地教,老二仲璜虚心地学,夜已深更人静,他俩的兴致还很高。写出的大字满满铺了一地,虽然写得很端正,明显缺乏功力,像宽大的衣衫没能撑起似的。三异轻轻走到他们身后,抚摸他们的头道:"孩子们,这晚你还没睡?"仲璜道:"爹,你看我这字哟!练了几天,怎么就没点长进,如果一离开哥哥,就不知道如何动笔。"三异仔细端详了仲璜所写的字道:"孩子,字不出百日,没有写不好的。对了,明天我拿本柳公权的字帖给你们,你俩照着字帖临摹,这是写好字的最佳途径”。
“柳公权”,两孩子心中默默地念叨这个名字。三异看时间已晚,催着孩子赶快睡,轻声说道:“不早了明天再说,孩子呀!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字的!就是才将说的那个柳公权,还不是走过一段弯路。写字之事不要太着急,慢慢练,功到自然成。”
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仲璜就囔着向妈要柳公权的字帖,刘氏道:"你爹的文件、文章、书籍太多,我不知道他放在哪,只有等你爹回来拿才行,这两天他太忙,这不、他天不亮就被衙役叫跑了,说是有人击鼓,等待升堂。”懂事的伯琮对弟弟道:“不缠着娘囔了,等爹回来再说”,拉上弟弟朝学堂走去。
一连数日三异忙得屁股不沾櫈,自然也没空给儿子拿字帖了哟!直至半月后,那几桩案子即将结案,这才忙里偷闲。那天已睡下的伯琮兄弟,听到爹回来了,兴奋得蹦了起来,囔着叫爹拿帖。刘氏在一旁制止道:"让你爹歇口气,明天我拿给你们,兄弟两这才倒头睡下。
第二天从课堂回房,一迈进门槛仲璜就缠着妈要字帖,伯琮道:"弟,不忙,妈又不会跑,等写完作业也不迟。"做完作业,周妈对他哥俩说道:"今天一大早,你爹就将这帖拿出来了,要你俩不要心急,照着字帖,一笔一划好好临摹,要掌握怎样起笔、运笔、落笔,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字了”。
刘妈走过来,将仲璜抱在腿上,让伯琮坐在身旁边椅子上,轻言细语对仲璜道:“你什么事情都要找哥哥帮忙,这样下去你很难形成独立的自己。下面我给你们讲个故事,‘求人不如求自己’” 。刘妈接着讲道:“从前有个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觉得身边有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仲璜人小没听懂妈说的故事问:“什么是求人不如求自己?”“就是什么事情自己努力去做,不要依赖他人,明白了唦”。
在一旁半天没吱声的周妈,等刘妈讲完故事后,将手中的字帖递给伯琮道:“这是你爹要我给你俩的帖。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吸取了王義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人的长处,自成一派。他的字一丝不苟、字字严谨,他写的字清劲挺拔,一笔一划均有骨有肉。他们这些书法大家,都是从小苦练出来的哟!”小哥俩接过字帖,左看右看爱不释手,不知有多高兴。
周妈进一步强调道:“柳公权之所以能写这样一手漂亮的字,那是经过一番常人难以忍受,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换来的”。“我再给你们讲个柳公权写字的故事,对你们的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周妈停了一会,接着讲道:“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
一天,小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宇。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千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
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颗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见状慌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畸形人,生来没手,干不成活,只得靠脚巧?昆生活。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小公权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有次皇上唐穆宗问他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道:‘心里正直笔才拿得正’,为此皇上认为他不恭,还贬了他的职,但,柳公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高了“。说完摸摸小仲璜的头,亲切的问道:“这会你两明白了如何能写好字吧!”
从此以后小哥俩照着这本字帖,一笔一划刻苦临摹从不间断,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他两在学习和书法上均有很大的长进。老大张伯琮自幼聪慧20岁就中举人,初到江西建昌任同知。在云南临安做同知时,上司都非常器重他,将他留在省城协助案件审理。任满,提拔为福州知府,因守父丧丁忧未曾到任,后起补江西抚州知府。在抚州,他拒绝馈赠,革除陋弊,鼓励农耕,周济贫困,治内民风转化。以两次政绩考核“卓异”,转任陕西榆林道。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升任河南按察使,后清廉严明转河南布政使。伯琮尤其擅长写大楷,在峨嵋山“佛崖”上那个十尺见方的“佛都”两字,就是当年伯琮所书。
老二张仲璜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之本领,20岁就博览群书,官至广西梧州府丞。刚上任到梧州,正值天灾人祸难民聚集。张仲璜精简政务,严肃政纪,体恤百姓,几个月后,政令畅通,民风好转。梧州地处两粤咽喉,瑶族、壮族杂居,常有大盗聚集山林间,官府屡次派人搜捕,均无功而返。张仲璜侦查出匪首姓名,就在闹市广贴布告:“获盗者赏;盗互擒献者,赎死。”致使盗贼们互相猜疑,待匪徒乱了方寸之后调动兵力,作出进山搜剿的姿态,威逼盗贼就范。盗贼们互相倾轧起哄,捆绑匪头50人献给官府。官府对首恶绳之以法,其余发给赏金,解散归农。从此,匪盗之风平息下来,为此制府官员惊叹称神奇。
从小孝顺父母的仲璜,不忍心看到年迈父亲,为撰写《廿一史弹词》、《来青园文集》、《痴龙文集》、《雪史》等书籍,点灯熬油损伤身体。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夏天,张三异近80岁,在躲避夏逢龙叛乱的兵祸途中,还著有《江城纪事》一集。仲璜决心辞官回家帮助父亲著书。仲璜辞官回家后一心帮助父亲著书,父亲的好多书籍,都是他帮忙抄写完成的。仲璜的孝心感天动地,在丰乐里一代成为人们教育孩子的榜样和话题。
晚年张三异为宗族和地方公益事业忙碌。他为宗族修建祭祠,购置祭田,祭祀香火兴旺年绵不断。他周济乡邻的贫困户和穷亲戚,帮助他们办理婚丧大事;捐资数百金修建桥梁,方便乡亲往来出行。
据不完全统计,从顺治三年张如榜中举、顺治五年张三异中举开始至乾隆年,在这一百二十多的年里,张三异家族中,其举人就有15名,同胞兄弟同榜中举的就有三对,这在社会上实属罕见。祖孙四代任七品以上官职的30多人,在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绝无仅有。有意思的是,坦让和任燕叔侄俩,竟然同为山西汾州的先后知府,均政绩卓著被当地传为佳话。
张伯琮
《五知庄训言》真迹
注:南阳府衙始建于1271年,位于现南阳市区民主街西北侧,该衙门经历元、明、清、中华民国五个历史时期,共历199任知府。现存房屋100余间,面积36000平米。(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50米)该院布局多路,院落数进,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它是全国215个知府衙门中,保存最完整的。府衙照壁呈凹形,高5米,宽22.5米,用青砖砌成,砖上刻有《南阳府城》《南阳府》铭砖。府衙内大堂、二堂、三堂,花园庭院水池假山一应俱全,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照壁前左、右两侧,建有召父、杜母坊遗址,还有谯楼石狮子一对。这是为纪念两汉时期,治理南阳政绩卓著的两位贤太守:召信臣和杜诗所建。南阳府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