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百年诞辰纪念
父亲百年诞辰祭文
于2015-11-5
一百年前的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五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是父亲蓝树樟先生的诞辰日。父亲祖籍辽宁出生鞍山后随祖父来到黑龙江。父亲是个平凡的人,靠我的奶奶教会了读书、写字,少年丧母,从小就独自出外打工谋生。不满18岁他在亲戚的介绍下考入了中东铁路。不到20岁就将在农村的父亲接到城里,并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我们兄妹六个相续来到世上后,父亲又承担起抚养、教育我们的责任。一生历经了军阀战乱、苏俄占领、伪满洲国直到新中国的各种时代。年轻时就饱受生计之困苦,谈不上给子女留下点什麽遗产。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追思和想念。
父亲是个有思想的人,对世界对社会发生的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轻时也参与了地下党的反满抗日的事,父亲为我们所累没有加入党,一直是个工人。为给儿女进步铺垫政治条件,父亲放下自己熟悉热爱的铁路到政府机关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看到我们饥肠辘辘又离开机关返回铁路为的是能在工厂的空地种植瓜果蔬菜缓解我们饥饿。
对父亲我们心存有一种敬畏心理,不仅因父亲那高高的个子,威严的举止,更是因为父亲能干,是家里的顶梁柱,身教重于言教,各方面皆可成为我们的楷模。
父亲就像一棵大树,为我们这个家遮风挡雨,坚挺不拔。父母生我们兄弟姊妹六人,早年父亲一人支撑这个家的辛酸,教育我们更早地懂事。老大老二先后参军,但家中的清苦仍少有改变,父亲依然像牛一样艰难地为这个家尽力耕耘着,奔忙着。烈日酷暑冰雪严寒,几十年来父亲秉承担当和责任,坚韧地为我们带来今天的希望; 父亲一辈子勤劳勤俭任劳任怨,除平日有点抽烟的嗜好外,没有半点其他的生活自己奢求。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个非常苦难的时期,父亲身患肺结核病,加之营养稀缺,身体瘦削得可谓皮包骨,生活真的及其拮据。但父亲想到的依然只有这个家。在早年虽然也参与了反满抗日的活动,但为了家没有参加党派。儿女们长大需要当时父亲放下自己熟悉热爱的铁路行车工作到政府部门就是为了给儿女铺垫政治条件,困难时期又返回铁路工厂是为了能在工厂的空地种植瓜果蔬菜为我们饥肠辘辘填充可食之物饥饿有了很大的缓解。无论啥时父亲舍不得给自己增加半点温饱,却设法将好吃的地带回家。不太懂事的我们当时还真感到高兴。长大后每每想起总会潸然泪下。父亲平日不拘言笑,内心却是深情满溢平淡中闪现伟大;父亲一辈子善行善德为人师表,无论身处逆境或面对病魔,总是从容淡定面对人生;父亲是一位很注重仪表,非常爱整洁的人。在家时每天起床后便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茶杯洗得清凉光洁摆放有序。床上的被子床单平整无痕。洗过晒干的衣服收回来后,每一件都折叠得规规整整方方正正,无论衣服多旧,有多少补丁都一样对待。父亲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自己无这个行为能力时为止。我们真的享不尽父亲的慈爱,想不完父亲对我们的奉献,更忘不掉父亲为这个家所受尽的磨累。我们会永远铭记父亲的恩情,弘扬父亲的美德,传承父亲的精神。深厚积淀,足够我们儿女乃至后人的学习和传承。
父亲勤奋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并感染着我们,并使我们终生受益
对父亲我们有一种敬畏心理,不仅因父亲那高高的个子,威严的举止,更是因为父亲能干,是家里的顶梁柱,身教重于言教,各方面皆可成为我们的楷模。
孩提时代父亲给我们留下的肤浅记忆,但在潜移默化中他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父亲勤奋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并感染着我们,并使我们终生受益。
父亲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他对我们兄妹从小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对家里各种家具、用品、用具都有规定的摆放地点,不能放错;家里地上不能有垃圾,桌面、家具上不能有灰尘;衣物要整洁、决不能邋里邋遢;
父亲特强调做人要有礼貌、要孝敬父母、要尊长爱幼、服从兄长、关爱弟妹、
父亲对子女的管理、教育是多方面的。如要求我们有责任意识要养成劳动习惯。他将家务活按每人的年龄、能力大小给我们进行了分工的,
父亲还是个极讲究着装仪表的人,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即使是旧衣服也要干干净净、平平整整,他经常喜欢穿着铁路制服、制帽,让人看起来就仪表堂堂。干练威武。我们兄弟也都是穿得干净整齐,即使有时衣服已很旧又有补丁了,但经父亲的指点母亲会把我们的旧衣裤用染料漂染后又会焕然一新了,每逢年节或开学时我们都要穿戴整齐才出门。所以后来同事朋友都说我们家里干净利落、都称赞我们兄弟会着装,其实这都离不开父亲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影响。
他工作一辈子都与铁路机车打交道,工作性质决定了他的工作技术性安全性极强,父亲一直是个好强上进的人,对铁路行车操作规程,安全法规的手册从不离手,到后来对所有条法熟记在心、融会贯通。所以经常给操作人员讲课,但我们很少看到他备课。他一生与火车打交道却从未出过任何大小事故,在单位被树为楷模,被同事尊称为先生。他虽是工人出身却经常受邀,讲铁路行车操作技术课,到外地、外厂学习,进行技术交流,在上万人的大厂负责安全工作。并在此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至退休
父亲是个认真而又讲原则的人,无论做什么从不敷衍,做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他常说:“宁可身受苦,不能脸受热”。他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他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在理,都要讲理。“衣服可穿破,不能被人指破”
凭我对父亲的了解认为这只是表像,其实在他骨子里还有刚毅透着善良、严厉却不失温情的另一面。
记得那时大哥后来是小弟,往往在外爱惹事较多,有时欺负了同学或邻居家的孩子;有时打破别人家的窗户玻璃,别人家找来让赔;有时是打破人家的头要带人到医院去治;这样回来都不免要挨训或挨打。我们家住在离松花江边不远,那时孩子们夏天经常去江中游泳,一次别人家长带孩子找来让赔裤子,原来是大哥用别家孩子的裤子吹起来当水牛在水中玩,由于风浪大被冲走了没追回来。但这次大哥却没受到惩罚,而是被父亲就此事晓之以理,指出用别人的裤子玩是错的,安全第一没去追是对的。父亲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
在国家经济困难粮食定量供应时期,大哥报名下乡了。户口粮食关系都随迁到了郊区农业社,一年下来根本不是当初老师宣传的那样,每天挣的工分可以买件衬衫,吃不好还吃不饱,经常跑回家来。只要一回来就要争食别人的口粮,每当这时父亲就撵大哥回农业社,一次寒冬的晚饭后,尽管大哥不愿走但还是让父亲撵走了,虽然大哥走了,但我看到父亲虽然低头在干着木工活,但眼泪却不断地留了下来,这是我唯一看到坚强的父亲流泪的情景。
想起自己的一次错误至今都记忆犹新,困难时期供应的粮食不够吃,肚子总是饿,有一次趁父母不在家时,自己偷偷的用面做吃的,家里灶具前的窗户对着大门,一抬头突然看到父亲的眼睛正看找我,慌忙将做的快熟的饼藏起来,但心里明白父亲已经看到了,心想一顿严厉的批评是免不了,我默默的等待着父亲的严厉批评。但是父亲却一直没有提起此事,虽然没有受到批评但心里的愧疚反而更加强烈,心里也就更不好受。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是他故意装作没看见。父亲虽然对我们要求严格,但他最看不得我们饿肚子、受苦。看到我的行为他在内心里更不好受,所以我的这个错误自然也就可以原晾了。
力所能及的帮助比我们更困难的人,现在也许很多人觉得是很平常的事,但当我们自己都面临自顾不暇的困难时,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那又是何种境界啊!在我很小时每当有讨饭的在门前哀求时,父亲(有时是母亲)即让我们把讨饭的叫到家里,把剩饭菜给他们吃。我小时父亲厂里建筑工地有个管理员叫刘纪成,老家给他找了个对象,预先没说就直接来了,到这却没有容身之地,父亲见他们可怜把她领到家里,让母亲安排她住在我们家。后来还说好事做到底,腾出我家的小屋让他们结婚。一直住到怀孕临产返乡,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三年自然灾害的62年吃饭特困难,每月供应的粮食精打细算还是吃不到月底。有一天我们家收到一封来自安徽的挂号信,并寄来5斤粮票。父亲与母亲说:“这人还真讲信用,这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我们不知怎么回事。原来在父亲厂里的外乡临时工被辞退了,要返乡了,但路上没有吃的,向父亲借5斤粮票,当时粮票是何等的金贵呀!这在当时是全家2天的口粮啊,借了他就意味月底我们又得饿肚子了,后来听母亲说;“那人走时已两顿没吃饭了,你爸借他是救人一命”。
从我对父亲的理解,也能感觉得到,他对我们的爱是从不轻言于表、而是深藏于心的。人们都说父爱如山,父爱如歌,在外漂流的人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这份真情,也正是这份真情,支撑着我在外历经艰辛回到家也从不言悔、从不言苦。为的是不让为我担心的父亲牵挂。
在我小时的物资匮乏时期,感觉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冬天里文化生活很简单,小伙伴在白天尚有可打雪仗、打爬犁之类的游戏,晚上天不太冷时偶尔聚到一块能捉玩迷藏。但父亲晚间一般不让我们出去,说:“地冻天寒的路滑不安全、吃的差一跑等不到睡觉就饿了,晚上不能出去。”在好多年冬天里的晚上,为排解了我们枯燥的生活,父亲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讲的我们如醉如痴,成了那段时光里我们最大的乐趣。我们就盼他不上夜班,当吃完晚饭时,我们都会抓紧把家务活做完,早早的摆好登子、把茶杯续满水,等待父亲“且等下回分解” 的继续 。 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给我们讲的故事涉及的面很广。比如:有他经历过的往事,有三纲五常、弟子规、名人励志方面的,我们更喜欢三国、隋唐演义、聊斋、水浒等方面的片段故事。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父亲的文化有限,头脑里却装了那么多的内容。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他给我们讲故事无非就是把我们聚集在一起,不出去乱跑、惹事。但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通过故事寓教于乐的教了我们如何行事、做人。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他抑扬顿挫的语句与偶尔夹杂的二人转的曲调及给我们带来的欢快。
父亲与铁路机车打了一辈子交道,过去单位每年都可以优待两次免费火车票可探亲访友或旅游,每年寒暑假他都给我们开免票,让我们去走亲戚、去玩。但他很少能抽出时间外出,一辈子没能走出东北。我工作之后,虽然有个让父亲在有生之年到北京、到苏杭去周游的愿望。但当时认为条件还不具备,总觉以后还有机会。没想到无情的病魔突然就降临到父亲的头上,而且短短的几个月就匆匆离开了我们。
每当想起恩重如山的父亲,一份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想起他在自己身上背负了太重的包袱,却给了我们安稳和舒适,心里不免隐隐作痛;想起父亲总是将最好、最宝贵的东西留给我们,像蜡烛那样不停地燃烧自己,照亮了我们,而我们又未能及时反哺他老人家,就有深深的切肤之痛,心里也就更为愧疚;父亲从不轻易落泪,他用坚强支撑着整个家,把欢笑留给我们;父亲深藏不露,他是那么强烈地爱着我们,但却从不用言语来表达。他没要求我们成为最好的,但只要求我们能作最大的努力!心里对父亲有说不完的感谢,感谢他把我抚养长大,感谢他为我所做的一切。往事终归留在了我潜意识的底片上。其实我知道他最想的不是我能给他什么,而是我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我只能带着几分自责、几分惭愧、几分爱意、几分崇敬通过文字来怀念他、纪奠他。希望他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能得到慰藉。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及后辈们都能:以反哺之心敬奉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顺父母 !
由于种种原因,父亲只生活了六十六年的短暂光景。可以说这辈子没有享过一天的福,也没有来得及接受我们更多一点孝道,天公就无情地剥夺了父亲本可以开始真正开心抒怀沐浴阳光生活的权利。我们怎不为之痛心疾首!多少年过去了依然伤心至极。今天,父亲百年诞辰纪念日之时,我们满含泪水默默追思父亲平凡真实而令人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三儿:凤相
201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