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彩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59943
本馆由[ 4mxwy ]创建于2010年01月25日

苦尽甘来喜彩莲(7)——改革创新

发布时间:2010-09-29 16:07:28      发布人: 4mxwy

  苦尽甘来喜彩莲(7)——改革创新

  志湘、张平

  1933年,喜彩莲的姐姐,以“大口落子”著称并在东北享有盛誉的喜彩春出嫁脱离舞台后,十七岁的喜彩莲接替姐姐在“元顺剧社”当主演,进关到天津,北京演出。喜彩莲嗓音清甜明亮,资质聪慧,形象俊美,表演情真意切,刻意求工,她将姐姐全部的剧目学习过来,并加以发挥创造,除演时装戏外,还演出了富于新意的历史剧《武则天》、《孟丽君》及传统戏《对金瓶》、《貂蝉》等,受到人们的赞许,不久又到河北滦县演出,移植了皮影剧目《二度梅》、《天雨花》。她巧妙地将当地皮影的精华融化到评剧中来,使评戏更加丰富多彩,喜彩莲在天津、唐山、烟台等地辗转四年之久,原剧社解散后,她与李小舫建立了“阳春社”。该社阵容齐整,力量很强,李小舫任剧务主任,又是个编、导、演俱佳的多面手,当时为喜彩莲配戏演小生的有张润时、成国祯(成兆才侄),另有演老生的李义廷、演三花脸的成忠瑞、二路旦角花艳雯、彩旦红寿雯、老旦孙少鲁、文武老生王万良,以及张九风和幼年的花月仙、小彩莲(喜彩莲徒)等。

  正值喜彩莲带领着“阳春社”走州过府,在乡村小镇演出之际,评剧在北方不但已从州县、中小城市进入了大城市,登上了大舞台,而且开始向南方发展,闯进了南方第一大城市——上海。评戏的发展之势真是迅猛异常。

  评剧界还有个习惯,以主要演员名字或名字中的某个字来为剧团命名。诸如李金顺为主演的“元顺剧社”,刘翠霞为主演的“山霞社”,爱莲君为主演的“爱莲社”,花莲舫为主演的“金花玉班”等等都是如此。就在这一年,以喜彩莲为主演的“阳春社”也易名为“莲剧团”。

  “莲剧团”在时代剧场演出以后,效果果然不错,特别是他们的新剧目《凤还巢》颇受欢迎。喜彩莲关于音乐改革的一些想法,在这出戏中也部分地付诸实践。这时喜彩莲和李小舫都看到从京剧移植剧目是一条可行之路。此时,上海的金素雯和葛次江正在卡尔登戏院演出京剧《人面桃花》。李小舫跑去看了演出。他一看,便觉得此戏可以改编成评剧。待演出结束,他来到后台,找到老朋友金素雯说明来意。金素雯告诉他:“这是欧阳予倩先生的本子,他正在楼上,你去找他谈谈你的想法,我想他会支持你的。”李小舫有些犹豫,金素雯似乎看透了李小舫的心思,说:“别看欧阳先生是有名的大戏剧家,人却是极好的,一点架子都没有。你去吧,不用怕。”李小舫到楼上,见到欧阳予倩,果然如金素雯所说,人是极好的。欧阳予倩知道李小舫的来意后,很爽快地送给他一个《人面桃花》的手抄本,并关照:“不必拘泥于京戏本,可以根据评戏的特点和演员的特长,大胆地删减取舍……”李小舫的心里热乎乎的。改编进行得格外顺利。不久,根据欧阳予倩京戏本改编的评戏《人面桃花》上演了。喜彩莲对唱腔、音乐等一系列艺术改革的设想,在这出戏中体现的较为充分。对表演、舞台美术、灯光、布景、化妆也都进行了改革。《人面桃花》打破了评戏舞台上常见的一桌二椅,运用了立体布景。布景的改革在《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剧中虽然有所体现,但《人面桃花》一剧布景搞得更加讲究,并注意了全戏风格的和谐统一。大幕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近处是粉墙茅舍和一丛盛开着的桃花,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衬托着一簇簇如火的桃花林。加之灯光的运用,整个舞台面貌很不一般。

  在这一新颖的布景中,剧中人物杜宜春这一个乡间少女该如何装扮?喜彩莲为此下了一番功夫。若按常规,穿靴子、袄、戴大饭单,贴片子,包头,戴水贴,后拖一条大辫子,象《拾玉镯》中的孙玉姣那样扮不算错,但是彩莲认为太一般化了,与立体布景和灯光也不太协调。既然是全新的,接近生活真实的景,那么人物扮相也应该更接近于生活,并给人以新鲜感。喜彩莲借鉴了越剧的改良装,她不包头,不戴水钻头面,而是在几个乌黑的发髻上,斜插几朵色彩鲜艳的绢花,犹如野花一般,胸前拖两条小辫子。在服装上,她穿大水袖的褶子,而下身并不穿裙子,穿带花边的绸裤,腰上系一条带有同样花边的围裙。这扮相较之一般的山野村姑要端庄凝重,而又不失田野泥土之气味。

  喜彩莲很擅长于扬长避短。古代的妇女以修长为美。常常用“亭亭玉立”形容美女。困窘,缺吃少穿的童年生活,使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喜彩莲还是那么瘦小。此时,他感到自己缺少那种修长之美。怎么弥补这一不足呢?她早就注意到上海妇女穿的高跟鞋,这种鞋子穿在脚上使人一下子便显得挺拔精神了,人也高了很多。她从生活中的高跟鞋受到启发,为自己设计了一双舞台上穿的高跟鞋。彩莲兴冲冲地跑到鞋店,请师傅为她制作。这双鞋跟是用千层底垫起,足有两寸多高。鞋做好了,彩莲穿在脚上,一照镜子,体态的修长感就出来了。她在穿衣镜前又走了两步,谁料一双脚硬是不听使唤,甚至连走路都不会了,又怎么能上台演戏呢?脱下来丢掉么?不成。她看着这双鞋,感到这双高跟鞋确实弥补了她的不足,可怎么能够穿着自如,照样走台步、跑圆场、做身段呢?她不禁想起在天蟾大舞台与京剧演员合作演出时,初次看到著名京剧演员芙蓉草在《四郎探母》等清装戏中穿花盆底走台步的情景,那身段真是又帅、又稳、又漂亮,她羡慕急了。记得自己第一次穿起花盆底时,她的感觉也和现在一个样,别扭的迈不开步了。芙蓉草教她要领,让他练习,久而久之,她也就掌握了穿花盆底走路的劲儿,慢慢的走台步、做身段自如起来。彩莲想,这就是诀窍儿,只要苦练,就能找到“范儿”,熟能生巧,她不信穿着高跟彩鞋,走不出轻盈、漂亮的身段。然而这双特制的高跟彩鞋毕竟不是花盆底,身旁也没有芙蓉草那样的老师指点教习。怎么驾驭这双高跟彩鞋,全靠自己摸索。于是,她白天晚上,只要有时间就把这双鞋穿在脚上。每天清晨,更是要穿上高跟彩鞋练习刀枪把子、走碎步、花梆子、跑圆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她穿着高跟彩鞋行动完全自如了。

  在唱腔上,喜彩莲也吸收了京剧、梆子、大鼓的成分,创造了清新、俏皮的“半说半唱”。在音乐上,她改进了“四大件”伴奏,增添了月琴、南弦子、京二胡,并将原来滦州影调的铜器弦和笛子改用嗡子和琵琶。乐器多了,增加了厚度,使演唱的旋律柔美,舒展流畅。

  由于喜彩莲的这些改革和创新,戏剧家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著文称她为“时代艺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