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彩莲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59943
本馆由[ 4mxwy ]创建于2010年01月25日

苦尽甘来喜彩莲(8)——轰动上海

发布时间:2010-09-29 16:08:04      发布人: 4mxwy

  苦尽甘来喜彩莲(8)——轰动上海

  志湘、张平

  喜彩莲锐意改革,使“莲剧团”在上海的声誉日高。

  一天欧阳予倩夫妇冒雨来到时代剧场,观看喜彩莲演出的《人面桃花》。他发现喜彩莲的演唱富于新意,从她身上能看到评剧的发展,是个有前途的演员,便到后台对她说“你的演唱别有风格,艺术是无止境的,要继续提高。”不久又给她重新加工排演了《人面桃花》。喜彩莲在欧阳予倩的亲切指导下,接受了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人面桃花》再度上演,轰动了上海滩,之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将《人面桃花》拍成了戏曲纪录片。欧阳夫人很关怀喜彩莲,约她到家中做客。第二天,喜彩莲像“回娘家”一样,更新换装,走进欧阳的住宅,这时,欧阳予倩又约来了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和沪、越剧的名流,欧阳予倩有意让喜彩莲领略名家的指点,便对李少春说:“喜彩莲是个敢于走新路子的青年演员,在艺术上要多帮助她。”李少春以后经常观看喜彩莲的戏,不断地进行指导。欧阳予倩告诉彩莲:“评剧要在南方闯出一条新路,必须改进梆子吵人,震耳欲聋的问题。”一天早晨,喜彩莲正在甜睡中,被叫卖阳春面的梆子吵醒了,她觉得这梆子清脆柔和,顿时披衣起床跑出门外,她叫住老人说:“老伯伯,我买阳春面。”那个老人站住,盛了碗面递给她。她接过面,又把梆子拿在手里敲了几下,忙问:“老伯伯,您这梆子做的还是买的?” “买的。” “在哪儿买的?” “城隍庙”。喜彩莲付了钱,就跑到城隍庙买回一个空膛南梆子,与李小舫反复试验,他们认为这种空膛子用于评剧中,比死膛梆子好听,又不吵人,从此,喜彩莲改用了南梆子,后来,在评剧中很快推广开来。

  有人说:“喜彩莲往台上一站,就有一种静的美。她一转身、一举手、一投足,都那么美,真是怪,也不知她这美是怎么来的?”

  这是个谜,是个喜彩莲也说不明白的事。彩莲是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演员,她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苦难的童年剥夺了上学读书的权力。拜师学艺,登台演出以后,她又为生活所迫,终年奔波劳碌,她不懂什么叫总结经验,也不知道什么是理论,更不用说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实践上升为理论这一实践的原理。我们从她脚下的这双高跟彩鞋上,从她一系列的改革中可以解开这个“谜”。彩莲在艺术上是个肯动脑筋、肯下功夫的有心人。她的身段、动作之所以美,是经过了苦苦琢磨、反复练习,从生到熟、从熟到巧这样一个艺术加工过程,这就形成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艺术美。

  莲剧团成立以后,喜彩莲的几出新戏都给人以新的感觉。“与世迁移,变旧为新”这个道理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彩莲从实践中也知道如果艺术不能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要被淘汰。李金顺当年在评戏舞台上真是红的发紫。后来她脱离了舞台,几年后当她又登台演出时,虽然唱得还是当年的调,演的还是当年的戏,初时,熟悉她的评戏观众还是蜂拥而至,时间一久,观众就不再欢迎她了。原因何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欣赏趣味,审美要求都在发展变化,老调不能翻出新声,热情的观众也会变得冷漠。喜彩莲在艺术上的一些改革尝试,使评戏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喜彩莲终于在上海观众的心目之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莲剧团每晚演出结束后,就有不少人等在时代剧场后台门口,要一睹“时代艺人”——喜彩莲芳颜,还有不少人拿出小本子,请他签名留念。也有不少人给她写信,祝贺她演出成功。

  喜彩莲在上海滩唱红了,成为上海观众喜爱的一位时代艺人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