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喜彩莲(11)——情系新戏
苦尽甘来喜彩莲(11)——情系新戏
志湘、张平
1950年8月20日,在戏曲改进局领导下,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个剧团是由小白玉霜为主演的“再雯社”和以喜彩莲为首的“莲剧团”合并而成。席宝昆任团长,魏荣元、王德光任副团长,小白玉霜和喜彩莲分别任艺委会正副主任。1951年3月起,这个剧团直属由梅兰芳任院长,程砚秋、马少波、罗合如为副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领导。
喜彩莲和同行姐妹们的生活都有了保障。彩莲由衷地高兴,她又有了自己的剧团。她看到大家也和她一样的高兴,大姐喜彩春已经是八个孩子的妈妈了,现在她就像孩子一样,一字一句地学习着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姐妹们讨论为什么要演戏,为谁演戏?琢磨什么是“普及”,什么是“提高”这些新鲜字眼。不久,马少波和辛大明把揭露控诉罪恶娼妓制度的《千年冰河开了冻》改编成评剧,推荐给新中华评剧团。彩莲在剧中扮演一个逆来顺受,懦弱善良的女性——银芳。这个形象虽不是主角,但这是解放后排演的第一个现代戏。在洗麻袋一场戏中,一道白光照射着满面憔悴的银芳,悲惨凄凉。一段反调,她一面洗,一面唱,声音很轻,但婉转低回,字字清晰,句句感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配合婚姻法的宣传,新中华评剧团又排演了曹克英的现代戏剧本《小女婿》。
开会、学习、谈思想认识、排现代戏……彩莲感到这一切既新鲜又有意思,她很想在 《小女婿》这出现代戏中再饰演一个角色,可又为自己的身体担忧。这时候马少波又一次来到喜彩莲的房间,彩莲的屋子挂着一张十二寸的生活照和《桃花庵》中陈妙常的剧照。少波端详着墙壁上的剧照,和喜彩莲聊起来,象是拉家常。他说:“彩莲同志,你十几岁就登台演出,到现在算起来你的舞台生活也有二十年了,你喜欢评剧这种艺术形式吗?” “ 喜欢,当然喜欢。”彩莲不假思索地说。“为什么呢?” “我在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这样的大城市演过戏,也在大同、保定、石家庄、无锡这样的中小城市演过戏,我还跑过野台子,在农村、县城演过戏。评剧走到哪儿都受欢迎,老人、妇女、市民、工人、农民都喜欢,还有一些学生也喜欢。看到观众这么喜欢评戏,我也更加热爱评戏了。有人说我看不起评戏,那不对,在台下我和朋友们一起玩,我爱唱京剧,京韵大鼓什么的,从来不唱评戏,因为有一些人看不起评戏,我也怕被别人看不起。说心里话,我喜欢京戏,但我更喜欢评戏。” “评剧观众面很广,影响很大。因为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生活气息浓郁,所以这剧种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我看评剧非常适宜排现代戏。” “是啊!《杨三姐告状》、《可怜的秋香》这些都可以算现代戏了,解放前我都唱过,现在观众挺爱看。” “上次的银芳你演的很好,这次咱们排《小女婿》你一定要积极参加。”听了马少波的话,彩莲心里打开了鼓。她打心眼里想演《小女婿》这出现代戏,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这副模样,体重只剩六十斤,演银芳还可以,哪里顶的下来这样一出大戏!她想说说自己的难处,又有顾虑。
她看了看马少波,觉得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人热情诚恳,很值得信赖,她鼓足勇气,说:“马少波同志,排《小女婿》让我演什么角色我都愿意,就怕身体不给劲……我的毛病……您恐怕也听说了……”彩莲吱吱唔唔的,说不下去了。
“喜彩莲同志,看看你墙上挂着的照片,再看看眼前坐着的你,我真不相信这是同一个人,你刚三十多岁,身体就虚弱成这个样子,你很直率,也明白鸦片损害了你的健康。这是旧社会染上的坏毛病,不能完全怪你。今天是新社会,你要为人民演戏,党决不允许你吸完鸦片登台演出,再让你拿健康、生命当儿戏。所以你要决心戒烟,恢复艺术青春!”听了马少波的话,彩莲心里热浪翻腾,她热爱评剧艺术,她希望自己能活跃在舞台上,她希望用自己的艺术为人民服务。
马少波见彩莲沉默无语,便接着说:“彩莲同志,你要有决心,一定要把烟戒了,其余的事你都不要操心。明天就去住医院戒吧,如果不戒烟,不要说你的表演艺术被毁灭了,就是你的生命也受到了威胁……人民需要你,需要你的艺术……”
“马少波同志,为了再唱十年戏,报答党的恩情,我决心戒烟!”
“戒烟,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你,可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你在思想上要有所准备。你学戏练功苦不苦?苦!可你咬紧牙关,十年如一日,就有了评剧‘四大名旦’喜彩莲。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什么事都是可以办到的。为了戒烟,你要准备吃大苦,我相信你是能够挺过去的。你学习过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她为人民的利益可以献出年轻的生命,你为了要给人民演戏还不能吃些苦吗?困难时多想想刘胡兰……”马少波又是鼓励,又是帮助,使喜彩莲很受感动。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三十几个年头,受尽欺辱,又有谁像马少波这样真心诚意的关心她、爱护她、帮助她?又有谁这么看重过她?尊重她所献身的评剧艺术呢?没有过,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彩莲感到鼻酸眼湿,她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只是频频地点头。
第二天,喜彩莲被送进北京东城的一所医院——原德国医院戒烟。领导还派了她的一名学生——喜少莲陪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