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驱 担起英语考试研究重任
桂诗春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之一,便是他与李筱菊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了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广外英语二杰”就已联手为我国外语教育界作出贡献。那时候,许多国家公派人员由于英语水平不高,在由美国举办的英语“托福”考试不过关,无法前往留学。教育部决定组织专家设计中国的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称为EPT。由于这个考试与“托福”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因此被称为中国“托福”,并获得国际承认。而这套考试系统正是由桂李二人主持设计的。
1984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启动,“广外英语二杰”又再一次被教育部“盯上”,受命为标准化改革小组核心人员。所谓英语标准化考试,是指采用教育测量技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测量,符合标准化考试规范要求的大规模考试。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怎么搞?桂诗春提出了“四化”原则:一是制度化,在北京成立考试中心;二是专业化;三是标准化,指分数转换的制度;四是电脑化。为此,“文科生”桂诗春更是自学了电脑,成为一名电脑专业人员也要向他请教的电脑专家,并将电脑编程应用到考试研究当中。
在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桂诗春负责抓全面,统筹整个体系,李筱菊负责设计考题,李崴负责电脑编程。1985年,广东成为第一个使用电脑改卷、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的省份。1988年,鉴于广东的试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测量与统计理论的研究,国家教委给广东颁发了“标准化考试改革先驱”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