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蚌珠胎倍可欣
20世纪80年代以后,龚柯从“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彻底转向了大写意。龚柯说:中国山水画不是自然的模拟,乃是主观意识的发挥,心迹的表达,情景的交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至超然象外,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龚柯的画室以“揽秀堂”自命。离休后的龚柯仍上黄山、临泰岱、登武当、游峨嵋,采日月之灵气,取山川之精华,揽美景秀色于笔下。并常常赋予自然山色以生命,在《雨后嵩山翩起舞》中,雨后的嵩山群峰像刚刚出浴的一群仙女,在烟雨浩渺中翩翩起舞,让人不得不赞叹龚柯构思之新颖,意境之深邃,功力之老到。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龚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师古而不泥,博约益出新,纳千里于咫尺,召五岳于斗室,放眼九野,江山在握,万象为宾客,终至情满于物我两融之境界,故其山水画极具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李浴评价龚柯的山水画,“数百年与黄山结缘的画家何止万千,而龚柯先生的黄山作品可谓独树一帜,墨分五色,设色典雅,整个画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动势,触动了观者的感情。”油画大师常书鸿亦曾评道:经数十年之苦修磨炼,作品乃真山真水,真情真意。
龚柯认为一幅好画要具备三种感觉:一是要有美感,在形式上吸引人;二是要有味道,意境幽远,引人入胜;三是要有力量,能给人以鼓舞。龚柯的画重形式,重意境,更重精神。观之令人产生力量美,深感“元气淋漓障犹湿”。
虽已是耄耋之年,龚柯仍笔耕不辍,越至晚年,落笔益壮。200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画坛巨擘》把他的作品及画论与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并列收入其中;2005年《夏溪图》被“神州六号”载入太空;2008年,其作品入列世界五百人书画展。
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李霖灿先生评价龚柯其人其画,曰:“从名师,作大图,体察东西之变,成一己之美。”既是对龚柯艺术人生的概括,亦是对他作为现代国画发展一部活的历史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