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以浅喻深《法华经》中的譬喻说法(2)

来源: 发表人: 2023-12-08 浏览量:318

《佛说维摩诘经》中有个天女散花的故事,是说维摩诘大菩萨讲经时,感动天女来散花。花落在菩萨身上自然不住,而落在声闻人身上就粘着不落。舍利弗不知过错在自己,而责备天女不该散花。维摩诘批评了他,说他心有法执,起心动念不合法性。舍利弗在小乘人中是“智慧第一”,但是他弄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现在听闻法华经中的妙法,才知道自己错在法执未断,执小乘法为究竟。

断诸疑悔”:即断除佛以小乘法而济度声闻众的怀疑,也解除了因自己不解佛方便说法,即取证小果、不求大乘的悔恨。因此身心清净、泰然安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是显示昔日的不知。昔日不知故疑悔,今日既知佛接引教化菩萨事,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因此身心泰然安乐。闻佛法音,领受法益,得道种智,是“从佛口生”;修学佛法,分断无明惑,得一切种智,是“从法化生”;分证佛的三德秘藏,是“得佛法分”。舍利弗说,今天才知道,真佛子要接受佛的教化,学习实践一乘妙法,得到佛法的全部宝藏。

什么叫分证佛的三德秘藏?自心之妙曰秘,含于烦恼中曰藏。三德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法界有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烦恼皆从此三惑来。对应三惑,有三观、三智、三德、三身。凡夫都有三惑,见思惑是意识心上的分别执著,尘沙惑是行为上所造的恶业,无明惑是贪嗔痴障蔽了本性所带来的烦恼。

怎样断除三惑呢?(一)、断见思惑,要离欲修空观,体真如,证一切智,成就般若德,获慧眼通。明佛法真谛,不受邪魔。小乘要证到四果阿罗汉,才能完全断惑。(二)、破尘沙惑,要修假观,随缘方便,入世行菩萨道,消除业障,证道种智,成就解脱德,获法眼通,可以随缘转物。(三)、破无明惑,要修中观,空有不住,理事无碍,智慧圆明,证一切种智,成就法身德,获佛眼通。

阿罗汉不发菩提心,离欲修定,只能成就一切智;菩萨入世行菩萨道,可以成就道种智;只有佛悲智双运,福慧具足,达漏尽,成就一切种智,证法身圆通。

我们通常所说的明真空、见法身,都属自信心上的觉悟。有了这个觉悟,以后就可以随顺觉性;随着修行的深入,觉性转更明净,见性逐渐增大;到破了无明惑时,习气消除,见性圆满,才叫法身成就,佛法现前,成就佛道。

反过来说,不明真谛,意识分别妄想,起见思惑;不明俗谛,不畏因果,造作恶业,起尘沙惑;不明中道谛,智障现前,起无明惑。无明障法性,所以说佛怕无明。无明一起,佛性隐退,重入黑暗之中。修行就是开智慧,断无明。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未断,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所以修行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口头禅不能解脱,要真修实证。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

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舍利弗用偈颂的的形式,把自己闻法喜悦的心情,又重说了一遍。

“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舍利弗等大声闻弟子,从往昔以来,蒙佛教学小乘法,在方等会上,未得参与授记作佛,认为失去学习大乘、成就佛道的机会,心中疑悔交加。疑是根本烦恼之一,能令人心烦意乱,障蔽自性。疑惑不除,如人堕落罗网中,身心皆不得自在。今因闻佛开权显实的法音,疑惑尽消,如人脱离罗网,故“心怀大欢喜。”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以前生生世世蒙佛教化,栽培的大乘种子,今生已成熟。听闻妙法莲华经,知道佛法是教化菩萨法,小乘法只是方便法。昔日的权教,不离一乘妙法,原来以为自己失去了学习大乘法的机会,今闻佛的法音,始知“不失于大乘”。

“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舍利弗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出离生死仑回,但仍然不明佛法是“诸佛但教化菩萨事”,不明隐实说权事。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今闻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法音,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一乘妙法,所有的忧愁烦恼全都消除了。所以说“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

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

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这是重颂前文“甚自伤感,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的心情。“常思惟是事”以下,说明伤感的理由。“呜呼”是哀叹词。“自欺”,是说自己原来以为修学小乘法就是究竟涅盘了,参加方等法会后,又认为不可能再有机会成佛了,这就是分别妄想。虽然舍利弗证得了四果阿罗汉,诸漏已尽,但分别妄想的习气还没有断,所以遇境还是起分别心,折磨自己。另外也可以看出,小乘圣人的增上慢也很严重。未证谓证,属于智障,也属法执。“无漏法”,即是三乘人所共证的诸法空性,也叫做“一切智”。舍利弗以为声闻人,与诸菩萨共同证入诸法空性,但诸菩萨能得授记作佛,而自己却无机会,“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因此哀伤不已。

“金色三十二,八十种妙好”:是指佛应身的色相,庄严无比。“十力诸解脱,十八不共法”:是修佛道的智慧功德。舍利弗昔日不得授记作佛,以为尽失佛身的相好庄严,以及佛道的种种智慧功德,认为“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疑惑佛心不平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