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世间行般若(2)

来源: 发表人: 2023-12-16 浏览量:259

“般若”帮助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住”就是执着。当我们不起执着时,当我们能否定“自性妄执”时,会感受到的意境是光明的、空灵的、喜乐的,是从无明的摧破而产生的。也就是平和的、清晰的心,没有得失、没有束缚的一片自在。禅宗神秀大师的名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是惠能大师因《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而作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是略超一畴,因为惠能大师借着“般若”否定式思想,否定“自性妄执”,思想自然能有所提升超越。我们身心陷在烦恼中,就是对“自性”的认知不足,妄执自性的存在;一但能抛下自性妄执的包袱,自然能身轻如燕,飞高鸟瞰。就好比说,我们沉陷在人群中,相互间较量的是名牌穿着、山珍海味、珠光宝气、汽车洋房……的排场,但是如果我们保持一段距离或是登高往下看,这些名牌、品质的计较逐渐失去了作用;当我们再登高一些,连人都看不见,汽车种类、房子形状、也已然分辨不出了;再更高些,山河大地呈现出一片寂静,几乎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佛菩萨的心量也是如此,愈是能放下执着,愈是高超,如同登得愈高看得愈远愈广,对众生的分别心也就愈小。因此唯有在佛菩萨慈悲的眼光里,众生是平等的;不管是达官贵人或是贩夫走卒,都没有分别,因为所有的众生必须面对生死问题,谁都避免不了,佛菩萨不忍众生生死之苦,只要是有缘者,必然伸出援手。为什么必须有缘者,佛菩萨才能救渡呢?这也是“性空”的缘故!因为否定自性的存在,就是否定单一、不变、主宰特性的存在,佛菩萨不能是单独地、一厢情愿地度化众生,众生不起相应是无效的,是依然故我的。佛菩萨不能固定不变地度化众生,反而要千变万化、随顺众生地,与众生起相应,才能度化。佛菩萨不是万能,不是能主宰一切的,不是绝对的权威,对众生必须是相应的、互动的,才是能度化的。所以佛说:佛度有缘人!佛菩萨对众生是没有选择的、是平等平等的,是无“相”的差别。所以《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芸芸众生中,个个因缘因为“性空”都是平等,都是无差别的。而各个众生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里的“无”就是否定自性的存在,无我相是因为没有我相的“自性”的存在,也就是我相是会变化,变老变丑;我相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是会受人影响情绪,是会随岁月流逝而变化的;我相是无法主宰,无法永保青春美丽健康的,因此说无我相。

《金刚经》、《心经》都属于般若系统,般若就是专门讲解“缘起性空”,也就是以否定自性为主,所以充满否定的句形。例如:《金刚经》常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说……,即非……,是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心经》更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当中,共出现了九个“不”字、七个“空”字、十九个“无”字,“不”、“无”、“空”、“非”无非都是最典型的否定句,无非都是让我们宽心、放下、解脱的,使我们能“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最根本的就是能觉悟到,否定宿世劫以来自性妄执的习性,而自性妄执就如同黑暗,也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惑”,对事情理不清,对人认识不明,内心充满自怨自艾、忿忿不平,妄生烦恼、痛苦,因而不顾一切,造做恶业,随后而受苦果。若怕受苦果,就得不造恶业,能不造恶业,必须内心是清明的、不惑的,而不是无明、烦恼的。“般若”像一盏明灯,能照亮内心的无明烦恼,甚至宿世劫以来的黑暗无明。因为黑暗或者光明都是无自性的,也就是不能绝对地、不变地、主宰性地存在。只要能点燃光明,黑暗自然消失无形;聚集光明的众因缘能和合,形成黑暗的众因缘自然幻灭离散。光明不是一点一滴一丝一毫地去吞噬黑暗的存在,而是全面性地、逐渐地、慢慢地展现。黑暗也是全面性地、逐渐地、慢慢地消失。如同露水一般,它们不是一滴一滴地顺序形成,而是全面性地、同时地、逐渐地形成。所以当太阳渐渐地升起,光线渐渐地明亮,温度也逐渐升高,一滴滴的露珠便整片地、全面性地、逐渐地消失、化解于空气中了;并不是一滴消失以后,再消失第二滴。因此虽然我们累积了宿世无限的业障,并非一点一滴地顺序去消除它们,而是只要我们点燃“般若”的光明智慧,“般若”的光明智慧也像旭日东升一样,是渐渐地划破黑暗,渐渐地显现光明,黑暗的威力自然逐渐消失,如同黑暗的业障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失去作用;直到光明的众缘完全和合,黑暗的众缘也就完全消失离散了。一旦“般若”的光明智慧完全点燃,个人俱生我执的业障也就完全消除,不再来生死轮回了。但是佛陀并不只教导我们解决自己个人问题,而是启示我们发大心、行菩萨道,帮助众生解决痛苦、烦恼、生死;所以菩萨有能力解脱自己个人生死问题,只因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而作无生法忍,能世出却更加世入,为众生而忙碌,直至俱生性的法执也得到解决,全然地清净无染而成究竟果!然而从凡夫众生到成佛,是无量无数众多因缘逐渐累积和合而成,是须要三大阿僧只劫漫漫生死累积而成的,而陪伴我们在无尽生死中,仍然保有觉悟的菩提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思想的培养,随时随地、无时无刻、生生世世地。因此透过观照“缘起性空”而生起的般若思想是漫漫生死中的指南针,指引出正确、明显、清晰的成佛之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