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篇】
在神的面前丧失自我 在物的面前又丧失自我
一致认为要确立人本主义,自然资源只有到东方文化中去寻找。西方现在正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我们正在把已经变化了的西方人本主义再传回来。
北京的水资源其实相当丰富,可是现在却把几百年、上千年甚至上亿年的水资源破坏了,人类想要把破坏的资源再恢复,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把征服自然重新回到尊重自然。
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偏颇的,原来是要把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如今却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要从我们的传统中,把人本主义根本的意义发掘出来,我们要防止人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天、地是人效法的对象,中国人描述升入:“德配天地”,天地那种“诚”、“广大”。
中庸,我们把握了两边,但用的可能是中间。
中国有宗教有哲学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
宗教文化现象,我们上世纪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用西方人概括的宗教特征来衡量,宗教一是一种有神信仰,二绝对服从,三宗教是关注未来世界,四现在的科学是冲破宗教束缚发展起来。
这是对西方中世界宗教的概括,但它不适合一切宗教。
中国宗教的特色1、无科学;2、关注现实;3、自觉;4、所有的神都跟人在一起,神是一切变化莫测的现象的总称。宗教可以是以人为本,多神,一神都可以。中国都是实践哲学,没有思辨哲学,认为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哲学,没有艺术,这严重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
【医学篇】
中医不是治病医学 是生命成长系统
中国的医学有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是一体的,不是简单的治病医学,而是尊重、保护,让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系统。
西医是治疗的科学,结果把中医也比作治疗,与西医比治疗效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概念,而不是跟西医想对立的。中文应该称“国文”,中医也应该称为“国医”,上中下之“中”,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重要的观念变化,把人对并的关注转移到生病人的关注。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服药为中医,曾国藩给他儿子写信,“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要”;“治身病,以不药二字为要。”是药三分毒,最好的医生十个人,只能治好七八个人。“不药”通过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来调整。最核心的中医“致中和”,“道”是气,气是物质,老子是唯物主义者,道是事物本来面目,不在万物之外,也不在外物之上,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性。
以儒治国 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
中国的传统智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唐玄宗亲自选了三本书《孝经》、《道德经》、《金刚经》,让全国人民去读,确立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现代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三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用儒释道针对了这三大矛盾,顺应自然,顺应昼夜,顺应势时。
现在的中国妇女更年期很强烈,穿衣保暖上不懂得保护,坐月子是对中国妇女的保护,它是适应人体的变化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节气很有科学道理。
道家告诉我们如何顺其自然,达到“和”的状态,达到“真性”。
儒家强调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这样的身份就担当相应的权责,社会之所以不稳定,不和谐,人们都不愿意各守本分,所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佛教看到生命的痛苦来源于人心,八苦缠绕,三苦攻心。道家讲知足常乐,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身体统一,熄灭贪嗔痴,就达到了和谐,用儒释道三教,解决面临的三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本的支柱。三教不能偏废,各有功能相互配合。但不是一副灵丹,一吃就好,而是要努力,首先要正确理解,用正知正见去引导,过程中肯定有邪知邪见在影响,任务繁重,我们用了一百多年,洗了脑子,变成了西方的思维模式,恢复过来至少也得要一百多年,西方提出的很多东西是现象,事实描述,但是深入思考,却是最正常的东西,不有了事实的分别引起烦恼,恰恰要冲破分别,解脱烦恼,只有智慧才能解决,要拘泥于知识和事实的层面,要超越知识和事实给我们的错觉,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智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