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来没有哪个寺院像辽宁大悲寺这样引发网友的激烈争论。支持方认为大悲寺不捉金钱、日中一食、百衲衣、四小时睡眠、行脚、乞食,这才是真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佛教道场。质疑方认为大悲寺修学次第混乱,虽然宣称修行特点为苦行、出坡、日中一食,但大悲寺的苦行与佛教时代的头陀行有本质的区别。有网友指出:头陀,意即对衣、食、住等弃其贪著,以修炼身心。头陀之行法,虽有十二种,但绝没有出苦力这一条。出坡劳动是佛教中国化后的产物,是农禅并作的禅行,绝不是出苦力的意思,更不属于头陀行。也有网友认为,所谓不捉金钱只是噱头,修庙就要有资金往来。凡此种种,大悲寺之争,是当代佛教不同弘法形态的碰撞?还是我们对佛教的认识出了偏差?凤凰网华人佛教特约评论员李哲撰文指出:解围大悲寺,需要我们在发起谁是佛教正宗之争时,回过头来真正关心一下,正宗的共相,到底是什么?无谓声讨,耗散了人们对于信仰的尊重——这对中国佛教,才是致命之殇。
大悲寺行脚僧团(图片来源:溯源)
文章“大悲寺之战”在网上一出,又是一场风起云涌的口水战。多年前那个由少林寺和大悲寺分别代表的——安乐型与苦行型之争的悬案,再一次引众围观。
谁代表了佛门正宗,仍是一个各方热衷于推演的命题。然而围观个性,却没有看到背后具有共性的宗教精神,没有看到两座寺庙对于彰显佛法共性所付出的坚持与努力。猎奇、泄愤、打击模范……,网络时代的流毒,已然在佛教形象上倾囊相倒。
无谓声讨,耗散了人们对于信仰的尊重——这对中国佛教,才是致命之殇。
弘法考验——信息时代的弘法模式,该如何转型?
读一半、零思维、双倍反应,这正是现如今的“微博节奏”,也正考验着现如今的“弘法节奏”。
大悲寺在近日的声明中称,对于前几年把大悲寺捧上天的“大悲寺VS少林寺对比帖”,大悲寺僧团对其在网上生、住、异、灭,几乎毫不知情、任其流变。而对于近日把大悲寺拖进泥淖的“大悲寺之战:敛财还是修行”一文,大悲寺僧团的反应却是——这是对耳根、眼根清净的考验——压根和网民不在一个频道上!
重要性X模糊性,这是信息嬗变为谣言的基本公式,网络时代的“信息暴力”正是藉此发威。随着一誉一毁的发酵、变异与扩散,大悲寺的形象在公众面前跌宕起伏。大悲寺事件,实际上昭示了一个佛教界亟待破解的命题——信息时代的弘法模式,该如何转型?
在消解信息的模糊性与非理性上,构建自己独立的发言平台,打破传统思维与网络节奏之间的不对称,或许是最必要也是最省力的,也或许是未来所有寺院都需要考虑的出路之一。
媒体道义——面对信仰的起码尊重
面对时下的舆论漩涡,大悲寺僧团保持一份沉静和包容,并重申了寺院的开放原则。相关负责人表示,寺方欢迎各地民众前去参访、参学,不仅欢迎居士、也欢迎社会人士。但希望媒体要承担起应有的道义,相关的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属实,避免断章取义、片面夸大、错误诱导。
客观来讲,任何宗教都有苦行求索的一面,都有与世隔离的元素,这是探索心灵世界和终极意义的方式之一。俗世里荣辱得失、盛衰兴亡的起起落落,总无以抵挡死死生生的究竟困惑。拿俗世框架硬套信仰领域的人和事,未免苛刻、近于无知。
眼下,南方周末的相关评论也已发表,力图解构大悲寺的现状与历史。在整个社会缺乏信仰氛围,部分媒体工作者少有信仰常识的状态下,其行文中所流露的判断与倾向,仍有待商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