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共性——远离世俗舆论的无谓戏谑
同是禅门丛林,一同秉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一同遵循由戒定慧息烦恼焰、一同追求明心见性了悟成佛,而大悲寺和少林寺却从这种“共性”中被抽离出来,以满足猎奇心态的“个性”,沦为了世人谈资。
大悲寺的苦行,在热恼的网络口水战中,被贴上了“另类炒作”的标签。静默如彼,却被送上风口浪尖,这是大悲寺僧团所始料不及的。
头陀苦行,是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由佛陀座下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继承衣钵。在当今物质文明繁盛的时代,大悲寺恰恰以回归原始佛教共性根基的方式,对治贪名逐利、物欲横流的炽热习气。
原始佛教奉行“净戒”,一丝一毫均须至诚维护;而大乘佛教严守“一言有利益于苍生”都要不懈行动,不遗余力入世度生,这也正是少林寺的“净戒”内涵。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也有天天打坐的肃穆禅堂,可叹没有人参观,更没有人报道——注意力,全被博人眼球的个性之相抓走。
佛法应世——给你想要的,还是给你需要的
大悲寺苦行之疑、大悲寺与少林寺高下之争,也许可以集中汇归为一个核心命题:佛教在人间的存在,是按照人们想要的方式存在、还是按照人们需要的方式存在?明贤法师认为,往哪一端偏颇,都将存在问题。
人们想要的佛教,意味着要入世、人性化、迎合大众的基本诉求。然而一旦诠释过度,佛教便不可避免地被贱卖、流俗,人生无常、万法无我究竟真谛,就会轻易沦为消遣式的世俗点缀。
而人们需要的佛教,可能正是人们所不解或不屑的佛教,一味我行我素,终会背离苍生。因缘不可思议、实相难以尽观,如何以世人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递正见,可谓千古难题。
无论怎样,大悲寺之围,已将当今佛教界最为关键的问题折射了出来:对网络时代弘法转型的诉求,对佛法共性生命的呼唤,对出世入世的取舍之惑等等。
解围大悲寺,需要我们在发起谁是正宗之争时,回过头来真正关心一下,正宗的共相,到底是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