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5)

来源: 发表人: 2023-12-26 浏览量:190
愿令以此香华,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诸佛刹土,施作佛事。

  秖此一香一华,本从法性随缘显现,并具法性全体功能,非是少分,以法性本来无分剂故,不可割裂分剖故,若知香华本同法性之体,则必等同法性之用,故可普熏一切诸佛刹土,上供三宝;又可施作佛事,下度群生也。斯则性虽自尔,必须愿力方成称性之功。初称性总观竟。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无时不有;我今当以十方所有一切种种香华璎珞,幢旛宝盖,诸珍妙饰,种种音乐,灯明烛火,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乃至尽十方所有一切种种庄严供养之具。

  问:十方供具,各有所属,若实用之,宁不犯盗?若不实用,何名供养?答:若约圆宗,则十方供具,并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若约唯识,则是第八识上共相识种所变器界相分,今还用我自识相分,何名犯盗。如是了达唯识而修供养,即名真实法供。何名不实?若依真谛,则虽手执香华翘勤施供,亦岂有实用耶?夫心念五逆,虽不动身发口,亦必有罪;心念供养,虽不烧香散华,亦岂无福。况令于一念中想用十方供具,便可破我法二执,显同体慈悲,又不止于迷情空想而已,思之修之。

  忆想遥拟,普共众生奉献供养。常念一切世界中有修供养者,我今随喜。若未修供养者,愿得开导,令修供养。

  普共奉献供养,即遍现在;随喜已修供养,即遍过去;开导未修供养,即遍未来。所谓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也。初念供养具遍竟。

  又愿我身,速能遍至一切刹土,于一一佛法僧所,各以一切种庄严供养之具,共一切众生等持奉献。

  凡夫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则逼局而不能遍。二乘妄计无常无我不净苦空,则趣寂而无可遍。今直观身性即是法性,法性遍故,身亦随遍也。夫一身所念供具,所同众生,已自竖穷横遍;况无尽身,各以无尽供养之具,各共一切无尽众生等持奉献,则岂不无杂无障碍耶。

  供养一切诸佛法身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供养一切所有法藏及说法处;供养一切贤圣僧众。

  法身者,所证之理也。色身者,自受用报,具不思议微妙色心,所谓究竟常住五蕴,举色以该心也。舍利者,化身所留之灵骨。形像者,肖彼化身之相好。浮图庙塔一切佛事者,供彼舍利形像之庄严。若达因缘生法即空假中,则一一舍利及形像等,三身宛然,四德无减,况复色身及法身耶。法僧可知。夫称性修观,则一香一华,已足遍供三宝,况尽十方所有供具以为供养,况复随喜开导一切众生咸修供养,况复我身遍至一切刹土,一一供具,各遍供养一切三宝,可谓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矣。初修供观竟。

  愿共一切众生,修行如是供养已,渐得成就六波罗蜜、四无量心。

  舍诸所有,即成就施;清净无染,即成就戒;心无嗔恼,即成就忍;离诸懈怠,即成就进;离杂乱垢,即成就禅;离诸暗蔽,即成就般若。令他得乐,即慈无量;令他离苦,即悲无量;庆他得乐,即喜无量;心常平等,无有怨亲,即舍无量。随一修供,即能成就此十法门,亦自圆摄一切二利功德。

  深知一切法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离念清净,毕竟圆满。

  本来寂静,无生无灭,一味平等,谓一切法即中,一切种智也。离念清净,谓一切法即空,一切智也。毕竟圆满,谓一切法即假,道种智也。一心三智,深知一切诸法无非三谛,自觉觉他,俱不出此妙观矣。二广修供养竟。

  又应别复系心供养我地藏菩萨摩诃萨,以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

  虽已普供三宝,而我地藏,正为行人决疑之主,故应系心别供也。称名须至千念者,令积善根,成机感故,亦表一念具千法故。

  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惟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虽为自决所疑,必云及一切众生者,念念不忘众生,乃可扣感菩萨大慈悲也。

  作此语已,然后手执木轮,于净物上而傍掷之。

  初明依法自占竟。

  如是欲自观法。若欲观他,皆亦如是应知。

  初心之人,未知宿命,故须自观以决疑悔。未得他心道眼,故欲观他,亦须依前五法也。

  占其轮相者,随所现业,悉应一一谛观思验,或纯具十善,或纯具十恶,或善恶交杂,或纯善不具,或纯恶不具,如是业因,种类不同,习气果报,各各别异。如佛世尊余处广说。应当忆念思惟观察所现业种,与今世果报所经苦乐吉凶等事,及烦恼业习得相当者,名为相应;若不相当者,谓不至心,名虚谬也。

  所现业种,谓轮上所现或善或恶也。要与今世果报相当,或与烦恼业习相当,乃名相应;否则由不至心,故名虚谬。如现不杀,今应无病常寿,或有慈心;若现不盗,今应无所乏少,或常知足等。又如现杀,今应多病多恼,或常怀杀意;若复现盗,今应少财,或常失脱,或常怀盗意等。一一须自思验,不可尽述也。

  若占轮相,其善恶业俱不现者,此人已证无漏智心,专求出离,不复乐受世间果报,诸有漏业,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是故不现。

  无漏智心,谓初果八忍八智,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已断三界分别惑种,不复更造招后有业,纵有旧熏业种,渐就羸损,不增长也。或圆五品,圆伏烦恼,当舍同居秽土,生同居净,虽未证无漏智,亦可善恶两俱不现,以圆观力强故。

  又纯善不具,纯恶不具者,此二种人,善恶之业所有不现者,皆是微弱未能牵果,是故不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