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16)

来源: 发表人: 2023-12-26 浏览量:310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前依他性止门,已知一切法唯心想生,唯心生灭,无暂时住,今即因此而入真实性中观门,故云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也。何者,不了法界,似有心生,生时觅之了不可得,则性即无生,既无有生。云何有灭?灭则无心,而心性非无,故无灭也。次入真实性中止门,故云不住见闻觉知,何者?心性虽无生灭,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可得见闻觉知,设有可见可闻可觉可知,便非心性,以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故,又复不得别认不可见闻觉知境界以为心性,故云永离一切分别之想。何者?心性虽复不可见闻觉知,而见闻觉知,体即是心,不可别唤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境界以为心也。

  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观行位中习此真如实观,直观心性,永离分别,则虽不学次第禅门,自渐能超四空定境,以彼四空定境,皆不能离分别想故,且如入空处定者,必先厌患色笼,修观破色,缘无边空而入于定,定心与彼空处相应,住此觉知,是分别想,非无分别也。次入识处定者,必先厌患虚空,舍空缘识而入于定,定心与彼识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无少处定者,亦名无所有处,必先厌患于识,舍识缘无所有而入于定,定心与彼无所有处相应,住此觉知,亦是分别,非无分别也。次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者,必先厌患无所有处,舍无所有想,缘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定心与彼非想非非想处相应,住此微细觉知,犹复是分别想,非无分别,所以报尽还堕,不证真常也。今修真如实观,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所以观行位中,即已善超三有,而得相似空三昧门。

  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

  既登观行一品,即能圆伏五住烦恼,故心心数粗分别相不现在前,十方诸佛菩萨真善知识,同皆守护,令得长养,乃至能入心寂三昧,由观心性无生无灭而入三昧,故名心寂,心寂则色亦寂矣。初正示观门竟。

  得是三昧已,即复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住坚信位,所谓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种观道,决定信解,能决定向。

  心寂色寂,是五品之终,一行三昧,是十信之始,观行位极,相似解发,故云即复能入也。言一行者,圆信圆解,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所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法界无外,更无余行,以即空故,名圆圣行,以即假故,名圆梵行及婴病行,以即中故,名圆天行,又事即理故,一心圆具圣梵天行,体即用故,一心圆兴婴儿病行。又入一行三昧,即前所明信奢摩他观心,见佛无数发深广行心,即前所明信毗婆舍那观心,由此一心圆顿止观,住六根净坚信位中,此但名为决定信解,决定能向一乘大菩提心,登圆住也。圆住以上,乃名真实奢摩他毗婆舍那道故。

  随所修学世间诸禅三昧之业,无所乐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无所怯畏,不乐二乘。

  圆教坚信位人,仍有二种,一者直修顿观,中中流入,二者或修渐及不定两观,双照二边,虽照二边,恒契中道,故学世间禅三昧时,不同凡夫之著有,修出世间菩提分时,不同二乘之乐空也。二观成胜进竟。

  以依能习向二观心最妙巧便,众智所依,行根本故。

  明此真如实观,乃是能向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观心之最妙巧便,依此得成一心三智,故是众智所依,从此发生五行万行,故是行之根本也。二别释二观竟。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虽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并属圆教名字位人,而此圆人,仍有利钝,若久熏圆解,知境唯心,五浊习轻者,则阴盖轻微,散乱亦少,所以即可体达识心本寂,了知三千宛然即空假中,名为学习真如实观也。若初获圆闻,染情尚厚,五浊习重者,则盖障数起,心难调伏,所以必须照于起心变造十界,知其无不即空假中,名为先学唯心识观也。然钝根之人,不可即修真如实观,而利根之人,不妨亦修唯心识观,但以理摄事,则名真如实观,从事入理,则名唯心识观耳。设欲舍事观理,则既非唯心识观,又非真如实观,所以大乘止观,深诫初心之人,不可越前二性,径依第三性修,但可念念之中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准此,则名字位中,止可先习唯心识观,以其未能不起九界心故,观行初品,便可随意修此二观,若起九界心时,则观唯识,若不起九界心时,则观真如,观唯识,则色寂而心亦寂,观真如,则心寂而色亦寂也。初正明二观竟。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不得渐伏;其心疑怯,畏堕三恶道,生八难处,畏不常值佛菩萨等,不得供养听受正法;畏菩提行难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种种障碍等者,

  虽学如是信解,谓依一实境界而学信解,亦即名字初心人也。净熏习浅,故善根业薄,染熏习厚,故烦恼不伏,此须四句料简,自有善根厚而烦恼薄者,如前即应学习真如实观者是也。自有善根厚而烦恼厚者,如前应当先学唯心识观者是也。若善根虽薄,烦恼亦薄者,事可两向,以烦恼薄故,可习真如实观,以善根薄故,或先学唯心识观也。今为善根薄而烦恼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即修唯心识观,须为别示善巧方便也。

  应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勤诵念我之名字。

  诸佛菩萨真实功德,通别名号,并由证真实性,称性所成缘起作用,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众生不了,计有心外佛菩萨名,即为净分分别性摄,若知名号,是我自心所现相分,即为净分依他性摄,能于一切时处常勤诵念,勿令间断,则心不散乱,名为妙止,名号历然,名为妙观,便可助显唯心识观,兼有灭障胜功能矣。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其意猛利。当观我法身,及一切诸佛法身,与己自身,体性平等,无二无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功德圆满,是可归依。

  若得一心善根增长者,由前一切时处勤念称名,伏除昏散也。昏散既除,意即猛利,堪依一实境界以修信解,观察地藏大士,及一切诸佛,同皆证此现前一念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法身,我身亦复全揽自性清净心如来之藏以为其体,迷悟虽殊,性恒平等,生佛唯此一心,故无二,不因迷悟而有隔异,故无别,无始成就,故不生,永永常住,故不灭,无对待,故常,无所受,故乐,无戏论,故我,无所离,故净,性具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究竟显发,故功德圆满,是则归依大士及佛,全即归依自心,故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也。除自法外,更于何处别有三宝可归依耶!一切归依三宝,无论达与不达,克实论之,皆是自归依耳。

  又复观察己身心相,无常,苦,无我,不净,如幻如化,是可厌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