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切换城市]

全国服务热线电话

0756-5505888

工作日:9:00-18:00(周一至周五)

蕅益大师:《占察善恶业报经疏》(17)

来源: 发表人: 2023-12-26 浏览量:312
现前一念心性,本与大士诸佛体同,而由无始迷惑,妄认四大为己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己心相,譬如弃海认沤,安得不于常住之中妄见无常,乐中受苦,自在性中,不得自在,清净性中妄成杂染。而此无常苦无我不净之妄身妄心,仍依现前一念心性而起,但如幻化,非别有实,何乃被此虚诳不实身心所惑,而起诸恶烦恼耶。修此厌离,对治分别染著,则能成就二种观道也。二示方便竟。

  若能修学如是观者,速得增长净信之心,所有诸障,渐渐损减。何以故?此人名为学习闻我名者,亦能学习闻十方诸佛名者;名为学至心礼拜供养我者,亦能学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者;名为学闻大乘深经者;名为学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者;名为学受持读诵大乘深经者;名为学远离邪见,于深正义中不堕谤者;名为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学信解者;名为能除诸罪障者;名为当得无量功德聚者。此人舍身,终不堕恶道、八难之处,还闻正法,习信修行,亦能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学如是观,双指法身及厌离观也,现前一念之心,即是依他起性;今观法身,则能显出依他性中圆成实性;复修厌离,则能除灭依他性中遍计执性。由显圆成,则净信增长;由除遍计,则诸障损减也。何以故下,叹其善学,盖我及十方诸佛,不过转灭依他中之遍计,令其净尽;转显依他中之圆成,令其满足,秖此所显圆成实性,名为一体三宝,亦名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何者?如如之理,名为法宝;如如之智,名为佛宝;理智不二,名为僧宝。满证一体三宝者,名为十方诸佛;分证一体三宝者,名为诸大菩萨;诠显一体三宝者,名为大乘深经;闻此一体三宝而不疑惑,名为闻慧;观察一体三宝而无滞碍,名为思慧;念念觉此一体三宝而无间断,名为修慧。今此行人,既能一心称名,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则闻地藏洪名,即为遍闻十方佛名,礼拜供养地藏,即为遍礼遍供十方诸佛。可谓佛不说法,恒闻梵音;口无言声,遍诵众典;手不执卷,常演是经;心不思惟,普照法界矣。有何罪障而不除?有何功德而不满?有何恶趣门而不闭?有何净佛土而不生耶?初现离障缘竟。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上文既明求离障缘者,修三方便,不惟现离诸障,兼能随愿往生。今更特明求生净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决生净土,亦能现获不退也。专意诵念彼佛名字,令离昏散,即名一心不乱,即是称名方便也。如上观察,即观法身及修厌离二方便也。具三方便,则舍身定生彼国,现在善根增长,速获不退,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视作浅近法门。

  当知如上一心系念思惟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业最胜。所谓勤修习者,渐渐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依于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知十方佛、我及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是名一心。常勤称念佛之名字,是为系念。观于诸佛法身与己平等,是为思惟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则为最胜。故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由此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故也。上明修二观者,须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即以系念名字而当唯心识观;思惟法身而当真如实观;故即能向一行三昧也。了达一心而持名号,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以能得闻我名字故,亦能得闻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礼拜供养我故,亦能至心礼拜供养十方诸佛故。以能得闻大乘深经故,能执持书写供养恭敬大乘深经故,能受持读诵大乘深经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实义中不生怖畏,远离诽谤,得正见心,能信解故,决定除灭诸罪障故,现证无量功德聚故。

  谓由圆闻、圆思、圆修,所以能到一行三昧也。闻我名,闻十方佛名,闻大乘深经,即名字位中闻慧也。至心礼拜供养我及诸佛,执持读诵大乘深经,不生怖畏,得正见心,即观行位中思慧也。决定除灭罪障,现证无量功德,即相似位中修慧也。

  所以者何?谓无分别菩提心,寂静智现,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故,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无分别菩提心,即信解一实境界之心也。寂静智现,即习信奢摩他观也。起发方便业种种愿行,即习信毗婆舍那观也。由得决定信利益行,方为能闻我名,由得不退一乘因,方为能至心礼拜等一切所能。初叹一心业胜竟。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不达心外无法,名之为杂。自心还取自心,名之为乱。妄起种种染著,名之为垢,所以虽复称诵,不得为闻。以未闻地藏二字之实义故,地即心地,藏即性藏,心性无二,安得有杂;既本无杂,何由有乱;既已无乱,何得有垢。今彼不达无二心性,所以本无杂乱垢中,妄成杂乱垢障,不闻地藏之圆名也。若于名字位中,圆闻一实境界而生于慧,则心无杂;随于观行位中,圆思唯识真如而生于慧,则心无乱;次于相似位中,圆修一行三昧而生于慧,则心无垢乃成决定信解也。然虽杂乱垢心称诵名字,亦获世间种种善报,所谓现离衰恼,后生人天,渐渐熏习,终成佛道,但现前不能即得广大深妙利益耳。

  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意显若开圆解,则随所修善,皆得大益。所谓圆人受法,无法不圆也。二示二种观道以显圆行竟。

  善男子!当知如上勤心修学无相禅者,不久能获深大利益,渐次作佛。

  无相禅,即指依于一实境界所修唯识、真如二种观也。此二种观,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故名无相。而悉具足止观定慧,故名为禅。梵语禅那,此翻静虑。静即止定,虑即观慧,亦即寂照之异名也。深大利益,意指功德庄严;渐次作佛,意指智慧庄严。又利益约忍,约无间道;作佛约智,约解脱道也。

  深大利益者,所谓得入坚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坚修位,成就顺忍故;入正真位,成就无生忍故。

  十发趣心,名坚信忍;十长养心,名坚法忍;十金刚心,名坚修忍。今但合称为坚修位。体性十地,名无生忍。分证法身,名入菩萨正位也。然诸经明忍,开合多少不同,大小横竖亦异,今须略辩,以示方隅;复须以义定名,令其不滥,共为三意:一、列名,二、解释,三、结属。一列名者,或明二忍,谓一生忍,二法忍;或明三忍,如此文;或明四忍,谓一伏忍,二顺忍,三无生忍,四寂灭忍;或明五忍,谓加第二信忍;或明六忍,谓加第三和从忍。顺为第四也。二解释者:小乘以耐怨害为生忍,耐勤苦为法忍,非今所用。别教以地前名生忍则浅,地上名法忍则深,亦非所用。圆教明十界假名皆空故为生忍,十界实法皆空,故为法忍;圆观二空,无次第无浅深也。三忍者,别教则十信为信忍,三十心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圆教则初后皆信实相,悉名信忍;初后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悉名顺忍;初后皆不起二边心,悉名为无生忍也。四忍者,别教则以十信为伏忍,顺忍、无生忍如前说,妙觉名寂灭忍。圆教则从初心至金刚顶,皆悉圆伏五住,皆名伏忍。初后皆悉休息众行,通得名寂灭忍。顺及无生,例如前说也。五忍者,别教以十信初心为伏,后心为信,顺等如前,圆亦如前说也。六忍者,别教则分十住以为和从,十行十向为顺,圆教则始终不乖实相,悉得名和从也。三结属者,今经言局意圆,不论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但取观行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信忍;相似位中所有诸忍,束之以为顺忍;分证乃至极位所有诸忍,束为无生忍也。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来种性故;成就顺忍者,能解如来行故;成就无生忍者,得如来业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