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大师仰承龙树与昙鸾的判教思想,从末法时代与众生的根机特点,开示自力圣道门,难修难悟,佛力念佛门,易修易悟,是以倡导劝归净土,对后来的净土教门影响甚大。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
此经所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舍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皈净土,莲华化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
——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
撰 者
窥基(632—682)法相宗初祖,十七岁出家,禀性聪慧,奉敕为玄奘弟子,参与译经,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著述甚多。
译 文
《佛说阿弥陀经》缘起之因由,为破遣三轮故。何谓三种轮?一为破无常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无常败坏,净土法门令众生觉悟极乐真常,舍弃秽土无常故,兴起此经。二为破不净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不净污秽故,净土法门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莲华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舍弃业报胎胞血肉之身,破除有情众生的不净。所居的极乐净土无诸污秽弊恶,即破除器世界的不净。为破不净轮故,兴起此经。三为破苦轮: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为种种苦难所逼迫,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解脱众苦故。释尊大悲为了破遣上述三种轮故,所以观察机缘成熟,称性宣说这部阿弥陀经。
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①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
——妙叶《念佛直指》
注 释
①阴入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略称。十法界悉具阴入界三科。
译 文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普遍周满法界,普遍平等接引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身相,普遍等同法界,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令彼众生了悟佛的愿心,不令众生疑悔退转。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由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摄持。犹如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婴儿失却正念。父母钟爱儿女,只能止于一世,业报命终无以为继;而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因为这个义理,一切众生能在我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中,一称万德名号,即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是妙用,确实深有奥旨。
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首先应当阐明佛法兴起因缘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回小乘心向大乘法,令其念佛求生净土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不遭退堕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