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顗《净土十疑论》
译 文
问:诸佛菩萨应以大悲为事业,若要救度众生,就应当发愿生到三界内,在五浊三途(即三恶道)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净土,只图自身的安乐呢?舍离众生,则是没有大慈悲心,专为利益自己,障碍菩提道。
答: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备,实当成立;另一种是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以下的菩萨以及初发心的凡夫。凡夫菩萨应该常不离佛,成就无生法忍力后,才有能力在三界内,在浊恶世间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绝对是办不到的。”
【按】
大心凡夫不宜以法身大士自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能自利方可利他。
彼土无八苦
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炽盛苦。
——莲池《弥陀疏钞》
译 文
西方极乐世界诸往生者都是莲华化生,则无有入胎出生之苦;国土无有寒来暑往的迁变,则无有衰老之苦;金刚之身离开分段生死,则无有疾病之苦;寿命无量无边,则无有死亡之苦;没有父母妻儿亲眷,则无爱别离苦;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资生用具应念自然而至,则无求不得苦;智慧观照诸法空寂,则无五阴(色受想行识)炽盛之苦。
【按】
极乐与娑婆苦乐对比鲜明,趋乐避苦,吾人亟宜求生净土。
宰相求生安养
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张商英 引自《角虎集》
撰 者
张商英(1043—1121),宋代居士,进士出身,历官宋相,位极人臣。早年辟佛,后读《维摩经》遂深信佛法,参禅问道东林常总禅师,印证于兜率从悦禅师。后笃信净土,护持三宝。
译 文
自叹身居宰相之位,心中好乐佛法。思惟这个世界,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令心散乱,众多恶业昏杂心性,致使无正因观力,无了因慧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能了悟通达。由此宜恭谨地遵循释迦世尊金口所宣的净土教法,专门持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祈愿阿弥陀佛以大愿大力加被摄受我,待到业报寿终时,往生极乐世界,犹如顺水乘舟,不须劳烦自力而到达彼岸。
【按】
观丞相张商英居士由辟佛到信佛,由参禅开悟到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的心路历程,可谓宿根深厚,自知之明者也。
修净土者不妨世务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译 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定首先寻觅好旅馆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去办事,即便到天暮昏黑时,也有投宿之地。首先觅好安顿的住所者,即是修净土之意;天暮昏黑,好比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好比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托生莲华中,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行,首先须准备好雨具,遇到暴雨突然下起来,则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者,即修净土之意;暴雨忽然来到,好比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好比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妨碍行走远路。如此看来修行净土法门,全不妨碍一切世间事务,人为何还不去修持念佛法门呢?
【按】
修净土法门,即是安心立命。佛法与世间法。不唯不相妨碍,甚且相辅相成。
两土苦乐交互观照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译 文
这样相信了极乐净土依正庄严之后,愿乐往生的心自然会恳切。更进一步以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娑婆世界的苦,厌离心自然会深切,就像远离坑厕,如同逃离牢狱一样;以娑婆世界的苦来遥观西方净土的乐,欣乐心自然会真切,就如同回归故乡,如同奔向宝所一样。总之,愿往生心,如渴时思念饮水,如饥饿时思念饭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躲避冤家之持刀相逼迫,如掉在水火之中而紧急恳求援救。果能这样恳切念佛的话,那么,一切世间顺逆境缘都不能引他退转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