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藏道教的“八封图象”和藏族佛教的“六字真言”是两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宗教象征,清代所铸古钱,将两种世族道佛图文共铸于一钱,这是两种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自然结果,虽说汉族的道教和藏族的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在中国自古以来道佛并存,互为兼容,这是中国宗教文化独特的现象,说明汉藏两族人民长期同存共荣、往来亲密、关系和睦,也是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生动体现,故而清代所铸此钱(图一)虽属民俗范畴吉祥钱,却是民族关系的见证物,其意义超出一般的吉祥意义。
八封图象,汉族人民是相当熟悉的,八卦是《周易》一书中的八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基本图形,每个图形用三个分别代表阳的符号“一”(阳爻)和代表阴的符号“--”(阴爻)、组成。八卦名称是:乾(三连·三)、坤(六段·三)、震(仰盂·三)、巽(下断·三)、坎(中满·三)、离(中虚·三)、良(复碗·三)、兑(上缺·三)。相传是伏羲氏得“河图”后所作。《易传》认为,伏羲“始作八卦,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象征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中,乾与坤、震与粪,坎与高,良与兑是四个矛盾对立的形态。传说周文王将八卦互相组合,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八卦本是反映古代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辨证法因素,自被用为卜筮的符号,逐渐带上神秘睿智,无穷奥秘,复杂多变。给人以启迪联想,故而历米普受学人重视,尤其是《易经》的作者结合道、儒、管仲学派的理论成果,形成以阴阳学说与筮法中数的奇偶变化为内容,以《易经》的卦画结构为形式的哲学思想体系后,周易八卦堪称是汉族人民传统文化经典,亦是中华民族古代学术智慧的结晶,中国道教和民俗文化常用八卦图形,象征“厌胜压邪”吉祥图象,民间沿传久远,遂成民族传统图案。
“啡嘛呢吗咪哄”是藏传佛教“六字真言”。据《宗教词典》释,“啡”,即佛之四身,代表五方佛的智慧,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日要应于佛日,意要应于佛意,认为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聚宝”,代表财富;“吗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瑕,象征吉兆祥;“哄”,表示“金刚部心”,意谓必须依赖佛的力量,往生净土,再还到世间,普渡众生。又有保年,估之意,破诸恶障,扶持正气,祈愿成就的意思。藏传佛教把这六个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循环往复持育思维,念念不忘,认为这样能积功德,“功德完满”可得解脱。西藏喇嘛及其信徒、深信常念“六字真言”,功德无量,乘佛“愿力,”求德“正觉”,成就一切,最后成佛(住正定聚)的愿望。

1991年(辛末)香港铸售一枚金章(图二),正面“观世音菩萨”立像,反面用“六字真言”,只是不用“啡嘛呢吗咪哄”汉文译音,而用梵文愿字。六字真言的意思是“归依莲华上的摩尼珠(佛教认为的一种宝珠)”。至于这种文字,佛教认为,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都有因果性种于,它具有本源性质,密宗更把“种于”和梵文字母联系,简称“种”字。两边 表示吉祥如意。梵文意谓“胸部的吉祥标志”,古译为“吉祥海云相”。佛教认为 是释迦牟尼胸前的“瑞相”,是“万德吉祥”意思。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定音为“万”。币上英文标明该币重量为1/2盎司,金成色:99.99%,品质精美。
上述二币,一枚是清肛的铜币,一枚是现代的金币,或用梵文原字,或用汉字译音,说的都是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佛教约于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时传入的,到了十三世纪中叶,佛教不仅占据了西藏宗教的统治地位,而且在元朝的扶持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萨迦政权。15世纪出生于今青海湟中县的藏人宗喀巴着手于整顿藏传佛教,创立了藏传佛教中最著名的派别——格鲁派黄教门人建造了著名扎什伦布寺,这样藏传佛教终于普遍地被人们接受,其影响日益扩大,即使不在西藏本土,大陆内地照样到处传播,不管是古代清朝,还是现代海外香港,都有此共同信仰。中华大地各兄弟民族是息息相通的,历来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团结互相共同奋斗,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使各族人民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