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计算的基础是阿拉伯数字,离开这些数字,很多算式无法计算。其实,这些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0”与现代科学
在人类古代文明进程中,数字“0”的发明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0”,不仅使记位数字的表达简洁明了,使得数学运算简便易行,而且从“0”的概念出发,发展出逼近零的无穷小数从而产生导数,进而产生微分和积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0”是数字中最重要和最具有意义的数。没有“0”,便没有现代数学,也就没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现代科学。
数字“0”是印度人发明的。有意思的是,与印度有过同样辉煌灿烂历史的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希腊、古埃及、古代中国,以至于古代玛雅文化都与“0”失之交臂。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已经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数学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波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用一个圆点代表1,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一个圆点就表示10,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印度人发明了数字符号的方式来表征一个数本身,而且符号所在的位置次序也赋予了重要意义。
不过印度人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用“0”的符号,“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时期才出现的。公元4世纪印度人完成的数学着作《太阳手册》中,开始使用“0”这一符号,只不过当时是实心的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
到了公元7到8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这些国家的科学着作。
基督教抵制印度数字
印度的一位旅行家毛卡在公元760年左右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达。毛卡把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着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国王)曼苏尔。曼苏尔十分珍爱这部书,下令翻译家将它译为阿拉伯文。译本取名《信德欣德》。这部着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由此,印度数字便被阿拉伯人吸收和采纳。
此后,阿拉伯人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来作为计算符号的28个字母,而广泛采用印度数字,并且在实践中还对印度数字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便于书写。
阿拉伯人掌握了印度数字后,很快又把它介绍给欧洲人。简单明了的印度数字一传到欧洲,就受到欧洲人的欢迎。可是,开始时用印度数字取代罗马数字,却遭到了基督教教会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是来自“异教徒”的知识。

1202年,意大利出版了一本重要的数学书籍《计算之书》,书中广泛使用了由阿拉伯人改进的印度数字,它标志着新数字在欧洲使用的开始。这本书共分十五章,在第一章开头就写道:“印度的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以及阿拉伯人叫做“0”的记号,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这个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阿拉伯人数字”
公元760年,印度一位旅行家来到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他把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国王。国王令人将其翻译成阿拉伯语,从此印度数字及印度的计算方法传播到阿拉伯国家。
与冗长繁杂的罗马数字相比,这种数字记法有很大优越性,于是在欧洲普及开来。由于是阿拉伯人将印度数字带来的,所以欧洲人一直称其为“阿拉伯数字”。为了区别开来,阿拉伯人自己的数字常被称为“阿拉伯人数字”。“阿拉伯人数字”大体也来源于印度数字。
别看是近亲繁殖,“阿拉伯人数字”与“阿拉伯数字”写起来可是截然不同。举例来说,4是反写的“3”,5是一个圆圈,0则是一个点,7写成“V”,8则是把“V”上下颠倒过来写。
如今,在阿拉伯国家,所有标有数字的商店、银行、车站和汽车牌照等,写的都是“阿拉伯人数字”。